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pc20201221139643a9a16243dcb018f58b3be8f4b9.jpg
编者按 近日,“第四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举办,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22/074669.html

等待处理…

中德对话:性别平等的跨界域交流

——“第四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2020/12/21

编者按

近日,“第四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举办,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围绕“北京+25”这一主题,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和德国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多个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与经验分享,同时也研讨了各领域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是一次跨领域、跨学科、跨界域的中外学术会议。

■ 王向梅

近日,第四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华女子学院举办。会议由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妇女与性别研究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交流中德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探讨新时代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与妇女权利

“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和“妇女的人权”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行动纲领》的重要关切领域,与会学者就上述两个领域的主要进展进行了讨论。

德国联邦政府家庭、老人、妇女与青年部欧洲和国际性别平等政策局斯蒂芬妮·弗里德里希(Stefanie Friedrich)博士分享了德国在妇女就业、最低工资的法律、私人领域的性别平等、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政策、男性生育假和父母补贴政策、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妇女参政权、托幼等方面的经验。德国性别平等与发展参谋克里斯塔·威奇里奇(Christa Wichterich)教授肯定了北京世妇会为全球妇女事业创立的国际范式和行动平台,以及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比如出台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法、性别主流化政策、性别预算、妇女教育与参政等。但是,妇女就业质量、照顾性工作、政府和经济界高层妇女参政、性别角色固化、再家庭化的趋势等在妇女发展中仍然是棘手的问题。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研究员总结我国提高妇女地位的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推进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建立完善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健全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影响性别平等的关键问题、不断增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同时也强调要强化推进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发展的国家义务和政府责任,加强国家性别平等工作机构的建设,建立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培训的长效机制等。中国政法大学刘小楠教授梳理了我国在防治性骚扰、反家庭暴力、废除嫖宿幼女罪等方面的进展。同时也对性别歧视的界定不够清晰、性别平等的法律规定尚不全面,监管机制不足,救济途径单一,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华女子学院唐芳则梳理了我国妇女劳动权益法制保障方面的进展与问题,尤其肯定了在法规政策性别评估机制、性别歧视纳入劳动监察范围等方面的积极措施。

妇女与贫困、经济、科技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妇女的贫困问题也受到了普遍关注。

莱茵-美因河大学里贾娜·玛丽亚·达克威勒(Regina-Maria Dackweiler)教授分析了德国妇女相对贫困的状况及其结构性原因。她提出,性别不平等、社会排斥和贫困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阶级、阶层、性别、种族、年龄、健康状况还有性取向等也与贫困交互叠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隔离、工资收入和养老金的性别差距、女性主导了大部分无偿劳动、单亲母亲或老年女性的贫困风险更高等。她建议提升女性就业率,消除经济领域性别隔离,将性别视角纳入发展政策和项目方案等。

中国农业大学王伊欢教授梳理了近五年中国妇女参与扶贫事业进程,以及妇女参与反贫困进程中面临困难与挑战,进而建议深化对妇女与贫困的全面认识,加强贫困的性别统计,推进妇女在脱贫过程中的参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杨慧副研究员梳理了我国在提升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出台托幼政策以促进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等方面的新举措,指出妇女经济参与还存在获得市场和贸易机会偏少,低收入妇女进入商业网络难等现实问题。

数字时代的妇女发展状况也引发学界关注。科技部朱雅兰研究员聚焦这一领域,分析了在科技领域的性别隔离问题及其成因。全球科研究人员中女性占比不到1/3,级别越高女性与男性间的差别就越大,女性在科技领域代表性严重不足,而且基于现有数据和算法制造的人工智能还在加剧性别刻板定型。因此,国家应将“妇女与科技”作为一项优先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扶持妇女参与科技,以实现性别平等发展的目标。

妇女与参政、和平、安全

妇女参政、妇女与武装冲突是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与会者对这一领域的进展与挑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刘伯红研究员总结了我国妇女参政政策进展和妇女参政机会的增加。但是妇女参政的指标模糊、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使我国妇女参政的国际排名并不理想。她建议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全面的妇女参政目标和指标,改进、完善和创新促进妇女参政的配套措施,切实加强女性领导力建设,提高女性参政和治理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教授则从妇女与和平、安全角度分析了我国在“妇女与武装冲突”这个领域的政治态度和实践。近五年中国妇女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官方外交决策和维和行动当中,认真履行实现全球性别平等的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妇女会议,打击跨国拐卖妇女和女童犯罪的行动,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国家行动计划,对妇女与和平、安全议题的重视有待加强。中华女子学院李洁副教授通过一项关于卢旺达女性参政的研究,再次讨论了妇女参政所亟需解决的双重生产负担及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

妇女教育与传媒、环境

近年来妇女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发展进程得到与会学者关注。

中共中央党校李慧英教授分享了我国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探索与成效。她认为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应强调教育内容的平等,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性别平等的理念与原则,建立尊重包容的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武晓伟副教授梳理了我国在妇女教育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就,但也提出在高等教育、女童保护、流动女童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传媒与环境也是评估性别平等一个重要方面。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克里斯蒂娜·霍尔茨·巴赫(Christina Holtz-Bacha)教授研究发现,德国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占比显著提高,但是媒体级别越高,女性占比越低。在新闻资讯等主流媒体中女性比例较低,而在符合传统性别期待的节目中女性比例较高,而且媒体对女性的呈现很不均衡。中国传媒大学王琴副研究员认为,中国媒体领域女性占比半数,在新媒体领域占比59%。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有助于女性增能赋权,但性别平等意识尚未进入传媒政策主流,媒体缺乏性别平等监管标准,媒体中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应加强媒体监管和性别评估,警惕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华北电力大学周圆梳理了中国在“妇女与环境”领域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应急管理方面性别视角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妇女健康与女童发展

25年来,妇女健康与女童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教授运用分性别数据呈现了女童健康、教育、安全、社区参与、社会保护等方面我国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及其成效。我国在消除对女童的暴力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加强了网络侵害女童的打击力度,将性别平等课程纳入13个省的中小学教育等都是巨大的进步。

北京朝阳区康众卫生教育服务中心蔡一平研究员梳理了我国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妇女生育健康、全民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建议在健康政策整合、心理健康和职业健康、健康评估指标和统计等方面加强。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王雪洪总结了我国在残障妇女权益保护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残障基础服务、残障妇女教育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副教授)

上篇:没有了
下篇:“招娣”改名:女性身份的寻找与确证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