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pc20201218ca87b94395b741f2a1f19ee90c4bfe81.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蔡敏 近几年,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困扰家长、影响孩子的问题。日前,中国教育30人论坛第七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19/074636.html

等待处理…

家庭教育论坛深层次探究如何消除育儿焦虑——

让儿童回归自我天性

2020/12/18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蔡敏

近几年,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困扰家长、影响孩子的问题。日前,中国教育30人论坛第七届年会举办了一场题为“消除中国式焦虑”的家庭教育论坛,与会嘉宾从不同的视角给这个议题带来了答案,也激荡起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思考。

学者: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多年前他就发出了一个呼吁,警惕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当儿童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强、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其实在儿童童年恐慌背后是父母的恐慌。

孙云晓认为,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老师,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我一直倡导,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一个孩子生下来既需要知识教育,更需要生活教育。把这两个教育完整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撑配合,才会有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孩子。”

孙云晓表示,我们需要教育改革,影响和引领家长回归到教育的规律上去。从儿童实际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的儿童观、教育观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儿童教育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表示,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比较高的焦虑。究竟什么是为孩子好,我们给孩子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孩子之间的成长有没有错位?我们真的了解和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吗?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学习什么?怎么看待孩子的成长,怎么看待孩子与我们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读懂孩子。

边玉芳认为,读懂孩子就是要反思自己的育儿观。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成绩单,孩子做得好不好,是家长有没有面子。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对孩子有更多的控制。假如我们读懂孩子,就不会让孩子的学习变成学习、吃饭、睡觉的循环,而是他们的成长历程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我们要相信他们有无限潜能,允许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我们要把孩子当作成长中独立的个体,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长为社会的栋梁。

教师:顺应天性 培养内驱力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谈起一个孩子学钢琴的经历:一个孩子想学钢琴,母亲报了班,老师教的是钢琴考级的课程,上了几次课后孩子就不爱学了。这位母亲跟钢琴老师商量,我们的孩子将来考不上级,不埋怨你,不要教考级的课程。结果老师换了教材,重新唤起了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

刘长铭表示,追求功利是让孩子产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按照大人意愿发展,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少家长认为等考完学再发展兴趣,再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迟。刘长铭认为,考学是人生一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兴趣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如果孩子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不存在和别人的竞争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顺应天性或发挥本能行为,会使人感到幸福,这是好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前提。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势利导,顺应天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一土学校创校校长、小学部校长郭小月认为,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无论上什么样的学校、未来参加什么样的工作、找了什么样的伴侣,我们最终期待孩子拥有的是幸福生活的能力。人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已经变成一种终身学习,让一个人有幸福感、成就感。因此,要启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当我们解决了动机问题,孩子才能愉悦地在学习状态里去吸水、去成长。

郭小月表示,经常有家长问,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答案就是“我选择,我负责”。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要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小到孩子今天的一个时间安排,大到安排整个暑假生活,未来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只要给了孩子选择权,他就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承诺了,就愿意去改变。

家长:降低期望值 提升行动力

家长代表、《上岸,一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作者安柏认为,家长的焦虑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优质资源稀缺、中考分流剧烈、一刀切的减负;内因是对过去的后悔、对他人的比较、对未来的恐惧。焦虑是欲望和行动力的差距,这个欲望可以看成对孩子的期望值,行动力可以看成是一种能力。要降低焦虑有两个方法,第一,降低期望值。第二,提升行动力。

安柏提出了三个不焦虑的方法论,一是既要以终为始,也要以始为终。这样就不会为眼前一些特别短暂的目标,比如孩子的升学、成绩这么焦虑了。二是既要避免太鸡血,也要预防假佛系。三是,对于鸡血和佛系不必贴标签,各有利弊,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现在太重视孩子的成绩学习,其实没了解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上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水面下的90%,才是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世界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品格和内驱力,这样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时候,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确定”。

论坛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焦虑是个时代的话题,因为我们都在抢最好的教育资源。根本上来讲,要从根源上促进教育公平。家长、老师不是孩子人生的编剧和导演,而是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环境的创造者。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给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感知以后追求的自由、放飞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应该给孩子画那么多蓝图,让他按着图纸走”。

上篇:江浙兴起两头婚 偶然还是必然?
下篇:韩国:多项政策应对低生育老龄化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