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pc202012160c75c2bedec04b57b30c574723f89dfe.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阳晨 因网络暴力而导致的“社会性死亡”愈演愈烈,从“罗冠军事件”到“清华学姐挂学弟事件”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16/074566.html

等待处理…

网络世界不该是情绪垃圾场

——专家解析“一言不合就开撕”

2020/12/16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阳晨

因网络暴力而导致的“社会性死亡”愈演愈烈,从“罗冠军事件”到“清华学姐挂学弟事件”,再到最近的“成都确诊女孩事件”,短短数月之内,此类暴力舆论事件如涟漪般蔓延扩散,多有被煽动者刻意效仿之嫌。

在恶意丛生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从上述几起社会性死亡事件中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在曝光所谓真像,揭露“丑陋”隐私的报复贴背后,总是跟随着一群充满戾气的泄愤者,极易渲染的起哄者以及标榜“话语权”的私德者,他们抢在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占领舆论高地,以极端情绪掩埋理性思维,成为推动某一类事件的“主流”力量。

为什么“网络喷子”如此热衷于“以暴制暴,以黑为乐”,他们最根本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结构特点是否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群体性触犯隐私权若成“无证之罪”,是否将助长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网络暴力存在已久,在国外有个概念叫做‘网络暴民’,就是利用攻击性语言在虚拟世界表达非理性情绪。” 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认为,网络施暴者具有典型的心理共性:非理性、去抑制性和攻击性,具有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双重因素。“网民群体中的极端、仇视、偏执情绪,社会环境中的痛点、高压引发群体性的宣泄和盲从,都会引起网络失范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曾说过,在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群体心理。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死亡事件可以看出,爆料者是以宣泄为主,看似阐述一个事实,实则在释放、夸大、甚至伪装负向情绪。巨东红指出,网友的推波助澜动因复杂,“可能是出于正义感,也可能希望扩大事态,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他人,从而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或者纯粹的在发泄情绪,表现为暴虐和从众心态。”

很多人发现,在一个多为陌生人组建的线上社交圈中,人与人之间缺少最基本的公德礼仪约束,“一言不合就开撕”成为网络戾气的根源。巨东红强调,有些人在线上和线下所表现出的言行标准、思维特征及价值观念会出现巨大落差,“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日常生活中是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络施暴者的本我充分呈现,遵循快乐原则,通过攻击、谩骂、指责他人来获得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的满足感。”不受监管的网络世界犹如潘多拉魔盒,打开了人性中不再压抑的欲望和恶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3.7%,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00后”代表的互联网“原住民”活跃度和话语权不断升级。而从学历调查来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为40.5%,21.5%是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学历层次。低学历、低龄化现象是否进一步引发网民的群体性“迷失”?

“目前,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给《网络安全法》的落实和网络安全监管带来困难,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青少年网民,更易受到‘意见领袖’观念、看法的左右,从众心理明显,冲动性强。”巨东红认为,学生群体社会化不足,还会受到青少年亚文化影响(如挑战权威、挑战传统),一些青少年对社会规则无所顾忌,在网络不良文化刺激下,极易导致网络暴力低龄化。

巨东红建议,在复杂难辨的是非观面前,网友应“理性吃瓜”,不要一味沉溺于网络负面信息;保持平和、自查心态看待具有煽动性、洗脑性新闻,其背后不乏商业网站和水军的刻意造势,网友们应对这类“PUA”文有基本的判断和认知。她认为,网民合理谨慎的意见表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全面网络素质,“网络世界不是情绪的垃圾场,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场,要通过合理渠道表达意见和宣泄情绪,解决问题,不通过网络攻击表达情绪。”

韬安律师事务所孙磊律师在代理此类案件时发现,目前网络侵权监管最大的困境在于亟须对“网络暴力”做出准确界定。“官方尚未定性‘网暴’标准,在司法实践上也很难划定这一标准。”孙磊表示,在“平台是否应知或明知存在网暴”等监督问题上,用户的弹幕可以实时或事后举报,相关敏感词汇不得显示,这也倒逼网络暴力的表象更具隐蔽性,没有“侮辱性词汇”的网暴侵权在追责举证上仍难度较大。

每个网络暴力的开始,都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朴素的价值观,而慢慢由于沉默螺旋定律,意识到事态变味的声音消失了,而最终形成了网络暴力。孙磊提醒,不能因打击网络暴力,而全面压制舆论自由,网民朴素的正义感仍应积极维护。“很多网民认为‘法不责众’源自‘我认为我是正义的’、‘我们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等误解,网络监督机构首先应尝试善意疏导,澄清事实真相,宣扬正确的是非观。”

上篇: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30万例
下篇:“90后”中国女孩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青年奖”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