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202012157b8e6f163db44caa84cd8d4aab472b9f.jpg
● 提出“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即由政府部门指导,依靠基金会进行模式输出和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培育农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15/074502.html

等待处理…

乡村互助养老有戏吗?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参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调查

2020/12/15

● 提出“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即由政府部门指导,依靠基金会进行模式输出和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培育农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凝聚农村长者和妇女的内生力量,培训建立互助志愿服务队伍。

● 在项目试点村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组织”,提升了村民自治的能力,老年人群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极大地填补了农村老年人群(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精神与文化空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丽婷

每年一到入冬,刘女士就一天一个电话地往老家打。如何让80多岁的老母亲温暖过冬?谁来陪伴守护老母亲?成为她最纠结和忧虑的事情。

刘女士往常会在冬天把老母亲接到城里过冬,可今年老母亲却坚决不愿再离开家。有朋友出主意:“去住养老院吧。”但在农村,老人如果有子女而进养老院会遭人笑话。刘女士的母亲虽然对于是否去养老院没什么顾忌,但让刘女士忧虑的是,县城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怕母亲受委屈;大城市的养老院远离乡土,怕母亲待不习惯。真是左右为难。

如何在遵循传统习惯的前提下满足农村老年人的诉求,让他们过上温暖而有尊严的老年生活,于2015年11月在河北省注册成立的我国首家专注服务农村空巢老人的公益慈善组织荷花公益基金会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在此进行了深度探访。

创建“妇老乡亲”模式

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师进辉说:“中国的养老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基金会以‘服务农村空巢老人,探索中国养老模式’为使命,以‘让每一个农村老人都可以安享晚年’为愿景,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2018年1月,荷花公益基金会在先期探索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妇老乡亲”农村养老模式,即由政府部门指导,依靠基金会进行模式输出和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能力,培育农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凝聚农村长者和妇女的内生力量,培训建立互助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整合其他主体的外部资源,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就餐、生活照护等养老难题。基金会每年拿出500万元捐赠用于项目实施。

平山县北冶乡大桥村就是项目试点村。

作为项目执行方,石家庄护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到村里开展工作两年,社工周晓娜对记者说:“我们通过把村里闲置不用的小学改造成服务中心,采用积分管理形式,鼓励老年人、妇女参与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营工作,确保关爱服务中心文化娱乐、照护照料、矛盾调解、对外联系等功能的实现。现在这里已经成了老人们最爱来的聚会点”。

记者在中心看到,除娱乐活动室外,这里还有“爱心洗衣房”和即将动工的“爱心食堂”。在一间办公室,小周指着墙上一张简易图对记者说:“这是村里住户分布图,也是老人和志愿者的帮扶分布图。村里志愿者从7人发展到26人,基本上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其中3名妇女负责给老人洗衣洗被,3名负责给老人们理发,其他的不定期下户看望老人,收拾庭院,陪伴聊天,了解老人需求等。”

此外,大桥村在社工们的帮助下建起了老年协会。会长赵半定说,大桥村是个中等村,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120个,虽说不少人家都是四世同堂,但老人们大都自己住。“孙子辈的外出打工求学,儿子辈的要侍弄庄稼、帮助带孙子孙女,对老人们的管护相对就少了一些。老年协会的成立,解决了老人生活不便、孤独寂寞、生病照顾等问题。”

宋贺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基金会陆续支持了20家项目团队,在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等地区27个试点村庄开展“妇老乡亲”项目,截至2020年9月已经孵化了51个农村自治组织,其中,老年协会已经覆盖了所有试点村庄,有24个试点村庄还建立了农村妇女组织。预计下一步将对更多孵化机构进行支持,并覆盖试点村35个,以实现试点村老年协会和妇女组织全覆盖。

让老人温暖地度过晚年

上个月,大桥村80多岁的苏大娘癌症晚期去世,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多亏了村里这些志愿者的陪伴和照顾。

“她儿子60多岁了,身体也不好,我们几个住得近的就常过去,帮她洗脸梳头,洗衣叠被,陪着她聊天。病重时,我们每天都去送饭喂饭。就因为大家的照顾,老人又幸福地生活了很长时间。” 大桥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妇女组织领头人王吉祥对记者说。

王吉祥今年已经64岁了,平日里还要照顾自己90多岁的婆婆,精神矍铄、乐观开朗的她说起村里开展的这种互助养老的模式,连声夸好:“以前也有这个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周晓娜他们到村子里开展项目,领着大家做以后,终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王吉祥回忆说,三年前村子里有一个老人因身边没人照顾,出了意外,人没了。“如果以前也能有老年协会,有志愿组织,大家自然就会操起心来,也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自从“妇老乡亲”养老互助模式开展以来,王吉祥和村里热心、能动的妇女们积极参与,给孤寡老人们包饺子、送饭,和大家一起到服务中心打扑克、扭秧歌,“扭一扭、唠唠嗑,身体康健,心情舒坦,这样的老年生活才有质量。”

最近,王吉祥又多了一个角色——护工。2019年9月,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与石家庄启福养老评估工作中心合作,开始对近30个项目试点的健康老年人、留守妇女开展护工培训,学到护工知识的老年人、妇女志愿者用比较专业的服务,帮扶那些行动不便、身患疾病的老人,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在平山县小觉镇王家岸村,基金会驻村社工创立开设了“聚爱早餐厅”(餐厅运营费用由荷花公益基金会出资加驻村社工网上筹款),为村里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解决农村老人用餐营养问题。

在平山县温塘镇台头村,老年协会会长刘东升笑着总结说:“我们这是抱团取暖,年轻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老人;能动的老人照顾不能动的老人,想方设法为老人们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在台头村,刘东升一方面倡导爱老敬老,评选尊老敬老模范户,激发大家的志愿精神和服务热情;一方面重修村规民约,从居住条件、生活服务上要求家人优待老人。

项目试点村构建起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组织”,提升了村民自治的能力,老年人群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极大地填补了农村老年人群(尤其空巢老人)的精神与文化空缺。同时,老年人群对生活、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得到了提升,基本摆脱了原有封闭的生活方式,逐步融入村庄环境与公共圈子。

农村养老探索仍在路上

大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文革说:“2018年12月,社工来到我们村里组织老年协会时村民还弄不清楚这是咋回事,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年协会的建立是件好事,让村里人更懂得了互帮互助,替政府分了忧,对村里的和谐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一个项目点执行时间基本是三年。三年过后,这些“老年协会”或妇女组织怎么继续运行、服务老人?“妇老乡亲”模式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记者的疑问,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项目执行总监宋贺表示这也是基金会正在探索的问题。

荷花公益基金会从创立伊始,一方面着力项目执行,一方面联结社会各界,通过论坛的形式,推动农村养老政策的改善和制定。

2017年11月24日 ,荷花公益基金会联合南方都市报在京举办了“聚焦农村养老探索新型模式”高峰论坛;2018年12月8日 ,在西安举行了以“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养老多元参与”为主题的论坛;2019年12月14日,在青岛以“健康乡村·共护晚年”为主题进行探讨。

今年11月1日,在石家庄以“积极应对老龄社会,聚力中国农村养老”为主题举办的第四届论坛上,针对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老年人与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较为缺乏等问题,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建议,应建立家庭、政府、社会多元混合的养老服务资金保障体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建议,各级政府首先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把农村养老资金列入预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十四五”时期,将面临一次关键的社会转型。对农村养老来说,不能再仅仅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应当是建立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政策框架。荷花公益基金会依托社工机构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这个经验值得进一步探讨、思考。“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标准,做出体系化和专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荷花公益基金会理事杜鹏,主张农村养老要走医养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创造相关的岗位,特别是可以使农村潜在的劳动服务提供者发挥作用。“做好农村养老,对劳动力外出、 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形式转型都是有力支撑。因此农村养老服务不是纯贴钱,它本身带来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到底农村老人又是怎么想的?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养老?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

“我不喜欢上城里的子女家住,不方便。有一年去了,没下楼,都不会走了。我愿意待在村子里。”“我觉得在村子里有个养老院比较好,大家都熟,可以聊天不寂寞。”“其实,在自己家里养老更好,村里能有一支服务队伍,帮着做饭洗衣料理生活。”……

怎么让农村老人舒适、有尊严地安享晚年?这道难题亟须政府破解,也亟须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上篇:没有了
下篇:学校教育“小三门”比重在提升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