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pc202012088d30a9fff56a44729d2648174d1c152c.jpg
●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价值感亦逐步提升●邀请受访者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2/08/074306.html

等待处理…

一项调查揭示公益人、志愿者、社工现状及需求

后疫情时代,志愿服务如何“破难前行”

2020/12/8

●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价值感亦逐步提升

●邀请受访者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打分时,仅有15.8%的受访者给出满分,仅有1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幸福,而74.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提高公益效能、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开展自身心理建设是受访者最渴望得到支持的三大部分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韩亚聪

公益是这个时代温暖有爱的美好力量,志愿者们在各自领域支持着社会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专业心理公益机构——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发布了“公益人、志愿者、社工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但同时,他们渴望提升公益效能,关注心理建设能力。

“此次调查以在线问卷及深度电话访谈形式开展,从工作价值感、工作动力、心理状态、困惑渴望等四个维度入手,调查对象包括公益机构(团队)领导或管理人员、志愿者及社工三类人群,涉及上海、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河北、湖北、内蒙古、宁夏等十四个省(市)的公益机构(团队)。”调研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价值感亦逐步提升。当问及“做公益、志愿或社会工作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时,“助人自助”“服务社会”是其中的关键词。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注意到,当被问及“持续从事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的动力”时,64.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成长”。而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公益“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是自己的梦想”。对于社工来说“服务对象的良好反馈与由衷感谢”是他们工作动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52.9%的社工选择这一选项。从现有数据来看,除了成长的需要,公益人及志愿者更倾向于价值层面的动力,社工则更注重服务对象的反馈及同事关系的融洽。

值得关注的是,当邀请受访者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打分时,仅有15.8%的受访者给出满分,仅有1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幸福,而74.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相对而言,社工心理状态的各项指标较低。面对心理困扰时,受访者们更倾向于自我成长,3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其中公益人学习的意愿最为强烈,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选择,社工选择社会支持的比例最高。

对于从事公益志愿、社会服务的受访者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同样会遇到困扰,调查结果显示,最为困扰他们的是“知道有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是自己能力、精力有限”,有50.0%的受访者有这样的苦恼;“亟须提升自己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29.8%)、“服务对象还需要心理关爱,但这类的专业支持较少”(29.6%)、“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中,有时会超出志愿或服务范围,很无奈”(28.6%)则是紧随其后的几类困境。

如何提升公益效能则是他们在实现公益价值中最为渴望得到支持的部分(占比50.8%),公益人这方面的需求最为迫切;“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也是受访者的关注重点(50.3%);“自身心理建设的能力”是社工们最为关注的方面(55%)。

江苏省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人郑学军从事公益已经超过20年,他的团队主要是为残障人士服务,做过文化、生活服务等领域很多项目。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他发现残障人士除了需要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外,更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很多残障人士内心是很迷茫的,作为公益人的他,也同样困惑,“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性学习,更渴望能找到直达对方心灵,从内在真正帮助到残障人士的方法,同时提升公益效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建设的路径也是他的需求所在。”

受访者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受助者开展心理支持的迫切性。浙江和重庆两地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志愿者都表达老人很缺心理关爱,但是通常的聊天很难让他们敞开心扉。广西的一家主要从事青少年关爱的公益组织机构负责人则分享说:“孩子们外表很阳光,但心灵这块的确是有一些欠缺的。”上海一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还困惑于如何给到团队社工以心理支持。

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副主任卢丽华表示,总体看,提高公益效能、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开展自身心理建设是受访者最渴望得到支持的三大部分,“公益人、志愿者、社工一直在社会民生一线给出爱与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助人技能,如何帮助他们提升公益项目内涵和公益效能,也同样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因为公益人、志愿者、社工的成长,意味着更多群体和家庭可以因此得到更深的祝福和帮助,也意味着他们可以成为疫情后提升社会免疫力,成为社会心理重建的有生力量。”

上篇:没有了
下篇:玛纳斯:满城尽是“巾帼红”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