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1/202011254abd087bd51e45eca1f4ed3f96a922d2.jpg
贝多芬最后的钢琴奏鸣曲能产生如此完美的现场效果,演奏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当晚的音乐会陈萨没有返场。我和大家一起知足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1/26/073973.html

等待处理…

非常陈萨的“奏鸣贝多芬”

2020/11/25

贝多芬最后的钢琴奏鸣曲能产生如此完美的现场效果,演奏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当晚的音乐会陈萨没有返场。我和大家一起知足地起立鼓掌目送陈萨退下舞台后离开音乐厅,回身仰望整修一新的上海音乐厅,正恬淡地矗立在婆娑的树影下。

■ 吴玫

年初,不能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了。我不想因此放弃对体能的管理,便决定在自家的东晒台上原地跑。

跑步是寂寞的运动,更不要说原地跑了。为了给体育锻炼加点料,就购买了段召旭的线上课程《古典音乐时间》。这位经常上台表演的大学老师,讲起课来喜欢借用钢琴演奏技巧来帮助听讲者理解作品的价值。

数年前,我给自己买了一架钢琴,当时立下的誓言是等有了时间要学得能弹贝多芬的《月光》。然而,没有时间是原谅自己的最好借口,直到今天,在钢琴上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还是奢望。

段召旭口才非常好,极能鼓动起听课者跃跃欲试的热情。那段时间里,有时我会打开琴盖依照段老师的讲解在琴键上摆一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摆得次数多了,我似乎摆脱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听乐困境,开始清晰地听到演奏家的左右手是如何紧密配合为我们奉献出最美好的声音的。

2019年3月,上海音乐厅宣布大修。原计划是2020年元月重启,众所周知的原因,修缮一新的上海音乐厅再度迎接乐迷的时间,延宕了又延宕。

相比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已是个“耄耋老人”,90岁了。也许,其外观不如上海大剧院巍峨,也不如上海交响乐团时尚,但我喜欢上海音乐厅,除了每个座位的收音效果都很棒外,建筑风格也极具个性,所以,去上海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也是完成了一次建筑大赏——再看一次总也看不够的由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师范文照、赵琛先生设计的典型的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

2020年11月20日,上海音乐厅迎来了钢琴公主陈萨的独奏音乐会。

听过好几次陈萨的现场,也听过她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的对话,弹的和说的都围绕着肖邦作品,就在脑子里将陈萨与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练习曲、夜曲、玛祖卡等等画上了等号,以致去上海音乐厅的路上发朋友圈炫耀时,将当晚的音乐会误写成了肖邦作品音乐会。其实,这一场音乐会名曰“奏鸣贝多芬——陈萨钢琴独奏音乐会”,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整场音乐会总共安排了4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分别是《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79“布谷鸟”》《G大调第21号钢琴奏鸣曲,作品53“华尓斯坦》《G大调第20号钢琴奏鸣曲,作品49第2首》和《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11》,一首早期作品、两首中期作品和一首晚期作品,陈萨选曲可谓用心,她打算用一场音乐会的容量带领乐迷领略完整的“奏鸣贝多芬”。

大概,陈萨也知道自己驾驭“布谷鸟”最有心得?所以,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G大调第25号钢琴奏鸣曲,作品79“布谷鸟”》。

这首作品,被音乐界认为是进入成熟时期后贝多芬的一次自我突破。为寻求创作灵感,他回归到古典时期的传统里,试图将自己思考的结果添加到作品里。贝多芬的自我为难,显然成功了,作品问世以后就广受演奏家和乐迷的欢迎,因其第一乐章在展开部运用的左手持续三度跳进技巧,弹奏效果很像布谷鸟的叫声,人们又将这首钢琴奏鸣曲亲昵地唤作《布谷鸟奏鸣曲》。

《布谷鸟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行板”,我认为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而陈萨的演奏,更是将其升格为整首作品的华彩乐章!“在均匀摆动的节奏中展现了安静、平稳、温柔的情绪和大自然的鸣响,并在这个背景上流出诚挚的、有一点伤感的歌声”,该怎么理解《布谷鸟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官方解读”?为自己选择了深海蓝色的长裙,陈萨用服饰为当晚的音乐会抹上了一丝忧郁的情绪。通过钢琴,她给出的声音效果却是暖黄色的,轻盈又亲切。

《奏鸣贝多芬——陈萨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重头戏,是最后一首曲目,也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可已经多次分享过这首我的心头大爱,走进上海音乐厅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好好琢磨那首早期作品。岂料,11月20日晚陈萨将贝多芬最后的钢琴奏鸣曲演奏得太陈萨了,兴奋得我不说就难以平复由作曲家和演奏家联袂带给我的冲击,那感受可真是太美好了。

《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11》总共2个乐章,写作此曲时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耳聋带给作曲家的打击有多大?用绝望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这种情绪被贝多芬带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听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面对多舛命运的不服,也有因摆脱不了命运安排隐隐而生的不安,所以,贝多芬用最忧伤的调性c小调来谱写他最后的钢琴奏鸣曲。那个悦耳的核心主题,出现在每一个小节里,如若处理不好,会让不熟悉这首作品的乐迷产生审美疲劳。可陈萨的演绎既紧紧扣住了核心主题,各个小节又都有自己的精彩——都说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着人间的凡俗气息,那么,陈萨则用乐句交代清晰、左右手技巧均衡的处理,让我们听到了贝多芬对这个不尽如人意的世界既痛恨又留恋的矛盾心理。

《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第二乐章转调为C大调,由主题加4个变奏和一个巨大的结尾组合而成。听上去4个变奏沿用了传统的“装饰性变奏”,那岂是从不肯安分守己的贝多芬做派!仔细听,贝圣在乐句中添加了新元素“减值技巧”,即不断将音符的时值减小,使节奏逐步加速,最终,减值达到最极致,成为颤音!而颤音抵达最快运动时就变成了静止不动的点。有乐迷这样评价陈萨对这一乐章的处理是“慢慢过渡到高能的爵士段落又沉寂下来”,彼时,“爵士”尚不知在何处,乐迷所言,是陈萨给出的节奏。这一节奏,暗合了音乐学教授杨燕迪先生对这首作品第二乐章的解读:是平静而欣喜的化境,最后达至天堂,完美地勾画出永恒至福的存在——超越生死,进入涅槃至福之境。

贝多芬最后的钢琴奏鸣曲能产生如此完美的现场效果,演奏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当晚的音乐会陈萨没有返场。我和大家一起知足地起立鼓掌目送陈萨退下舞台后离开音乐厅,回身仰望整修一新的上海音乐厅,正恬淡地矗立在婆娑的树影下。

上篇:《气球》:卓嘎,不仅仅是卓嘎
下篇:《出花园记》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