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秋指导员工对菌菇进行分级。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浇水、摘菇、分级、装车……深秋时节,在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的食用菌种植扶贫车间,女工们忙得热火朝天,一包包秀珍菇从这里发出,运往各地农贸市场。
在食用菌生产车间,一位戴着近视眼镜的中等个子男子,正一边和工人们说笑,一边指导他们对菌菇进行分级。
男子名叫黄长秋,是李家村党委副书记,身兼食用菌种植扶贫车间技术指导。从几年前返乡创业开始,他就怀揣着产业富村富民梦想,并为之努力。
捐赠设备,支持村集体扶贫车间
“80后”黄长秋在石门镇出生长大,2007年考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从事食用菌种植技术指导工作,2011年8月带着妻子孔祥庭返乡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夫妻俩拿出所有积蓄,又找朋友借了4000元钱,凑齐两万多元,租下李家村一所废弃的小学校舍,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两口子既做老板又当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扑在了种植基地。生产菌包期间,他们每天凌晨四点就要开始熏蒸;在蘑菇采摘期间为了保证新鲜,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因为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他们的创业十分顺利,当年就盈利了10多万元。
2012年,黄长秋牵头成立丰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种植食用菌。也就是在这一年,黄长秋被推选担任李家村村主任助理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经理,主要负责村里的产业发展。因为丈夫忙于村里的工作,食用菌基地的大部分事务都落到了孔祥庭肩上,孔祥庭从没说过一句不是。
2016年,黄长秋当选为李家村村委会主任,他和妻子做了一个决定,将他们经营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无偿转让给村集体,并将总价值30多万元的拌料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捐给村集体办扶贫车间。“我们本来就是想带领大家致富的,村里要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当然要支持。”孔祥庭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黄长秋正在扶贫车间里指导工人生产。他告诉记者,眼下的杏鲍菇市场疲软价格不高,他做了调节,准备到11月底再出菇。
目前,有12名村民在扶贫车间务工。45岁的蔡教兰正在回收食用菌架上的菌包,她告诉记者,她家是脱贫户,从生产到采菇再到回收菌包,她都会做。“基本都是手上活,不需要多大力气。在家里种完庄稼再到扶贫车间工作,每月能挣到2200元。”
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担任李家村主任助理期间,黄长秋曾负责落实村里的“三分”促“三改”工作,即通过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促进股改、地改、户改,从而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口负增长,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黄长秋说,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促进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村。
2018年,黄长秋引导村民流转出了252亩土地,种植桃树、李树,明年将迎来盛果期,今年又组织村民将140多亩水田集中起来发展优质水稻,通过统一育秧、施肥、收割,解决了村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黄长秋告诉记者,目前,村里依托2000多亩晚熟柑橘,开发延伸产品,样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正在寻找投资。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至2020年的8年多时间里,李家村的集体产业越做越大,目前,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已达1200万元。近年,依托产业兴旺和乡村有效治理,李家村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成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年已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发展。
今年,黄长秋当选为村党委副书记,他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村里的产业发展。“有一天,我们村和发达地区的村庄一样了,到村里来的人都想在这里住上一晚,那我们就高兴了。”牵起妻子的手,黄长秋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