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1/pc2020111292b646f9e37445fe8ac31ffd8d0139d8.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丁秀伟 1990年到2020年,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指南针”,浦东的发展可谓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1/12/073650.html

等待处理…

用激情与智慧在这片热土创造无限可能

——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中的“她”力量

2020/11/12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丁秀伟

1990年到2020年,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指南针”,浦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高楼耸立、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首飞、外高桥保税区挂牌、科创板鸣锣开市、张江实现“科技园”到“科学城”的蝶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浦东将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融入血脉之中,用开放、创新、高效铸就一个又一个“浦东奇迹”。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浦东,三十年间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半边天”力量。浦东女性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浪潮中用激情与智慧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着无限可能。

为生物医药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张江已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展、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高地,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充满创造活力的生物医药领域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汇聚在浦东张江。

她们在药物研发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关键作用,扩大提升了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的高度。

2004年,关树宏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工作认真,喜欢“较劲”的她先后被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后出任成果转移转化处处长,负责研究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横向项目、对外投资管理等工作。

2015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申请并入选全国20家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关树宏带领团队设计了严格的所内流程,并根据每个科研课题组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可选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让科技成果坐上了转化“直通车”。试点之前,科研成果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备案,等到可以向市场转化了,至少8个月以后了。而试点后,一个新药实现成果转移转化最快只需要一个月。上海药物所仅在2015年试点期间,就完成了15个项目的转化,总合同额约8亿元;2015年至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成果转化合同额多次在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中名列前茅。

“快节奏、高度专业化、职业化”是关树宏对药物所和张江的理解。关树宏说,十六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张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张江也见证了自己在药物所的成长。

和张江一起成长,是不少工作生活在药物所的女性的共同经历。据了解,在药物所工作学习的女性逾1000人,约占总人数的61%。关树宏就是她们的缩影,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执着的态度不懈奋斗,正在撑起药物所的“半边天”。

药物所的“半边天”不仅体现在人数。事实上,“关树宏们”在药物所的工作经历可以证明,不论在科研还是管理方面,女性有着独特的优势。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这使其在科学探索中往往更具洞见;她们细心耐心,因而在管理中更富人性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正因为如此,药物所不可少了“她”们。

近年来,国家表彰和大力宣传优秀女科学家,为女性投身科学事业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受益于国内出台的一系列引才政策,生物医药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高端人才归国,中坚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吴蓓丽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1979年的她在科研领域是个“年轻人”,身上有着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活力。“吴蓓丽们”不止给张江带来了新气象,也让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迸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吴蓓丽的研究组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目标是解锁更多的GPCR结构,探索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研发相关药物。

2013年吴蓓丽带领团队成功解析了CCR5结合抗艾滋病毒感染药物马拉维若(Maraviroc)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同年9月,吴蓓丽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艾滋病毒共受体——CCR5的晶体结构,该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艾滋病毒的感染机制,并揭示了上市药物马拉维 (maraviroc)抵抗艾滋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对张江,吴蓓丽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同感,“张江是做科研非常好的地方,这里有一种能让人才集聚做事的科研氛围,在药物所,我能强烈感受到大家研发新药的那股劲头。”

对于未来,两位优秀的科研女性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希望与张江共成长,将命运融入浦东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洪流,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精彩,为浦东、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医药领域作出贡献。”

浦东让梦想起航

“扎根浦东,立足上海,服务全国”。2007年,潘江雪放弃了证券公司的高薪和高管职位,找到浦东一个厂房改建的仅6平方米的小隔间作为办公地点,开始了“公益创业”。

空间虽小,但梦想很大。潘江雪一手创立的“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浦东落地生根,逐渐向全国开枝散叶。截至2019年底,在全国31个省市,真爱梦想已经建成3820间梦想中心,服务着超过415万的孩子和老师。

真爱梦想通过“梦想中心”“梦想课程”“梦想领路人”等核心公益产品,让无论是偏远乡村的孩子还是城市农民工子女,都能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人生可能。

“梦想这个词,在浦东特别美好,因为浦东就是一个能让梦想成真的地方。”真爱梦想像是潘江雪的孩子,生在浦东,长在浦东,向全国播撒梦想的种子。如今,真爱梦想早已搬离最初那间6平方米的小隔间,却从未离开浦东。“浦东有着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这里宽容、多元、有温度。真爱梦想正是创立和壮大于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中。”潘江雪说。未来,真爱梦想将与三十而立的浦东一同再出发,争做中国公益教育领域的排头兵。“也希望有更多梦想同路人能带着自己的梦想去生活,行动起来,推动中国的教育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家政也是一份事业,也可以让人温婉、从容,内心富足。”2017年7月,41岁的许彩荣作为上海开放大学的首批“科班保姆”,拿到了上海首批家政服务大专毕业证书,并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分享学习及工作的经历。在许彩荣看来,家政是一份阳光下最有爱的事业,因为它是一份走入千家万户、带去美好与温馨的事业。

“没学历、没技术、没背景”,2006年许彩荣从江苏宿迁来到上海浦东,2009年开始从事家政工作,如今她已是在浦东家政行业埋头耕耘了整整11年的家政人。

“我很热爱家政工作,即使做小时工,也是一份事业,把家政工作做好,一样可以为改革发展事业添砖加瓦。”许彩荣说,自己最初做小时工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浦东妇女发展指导中心可以系统性地指导培训家政业务,便利用工作闲暇之余去学习。就是这样一次向前一步的选择,改变了许彩荣的人生轨迹。

2014年,在上海市妇联的支持下,上海开放大学开设家政服务专业。其中,在浦东的招生报名点就设在浦东新区妇女发展指导中心。“初中文凭也有机会读大专,还能享受市妇联与上海开放大学每年1200元的助学金。”许彩荣当场报了名。

从“没学历、没技术、没背景”的“三无人员”到上海开放大学的首批家政服务大专毕业生;从“外来的打工妹”到上海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团成员、上海妇联执委;从年薪6000元到年薪10余万元……许彩荣成为自己美丽事业和美好人生的创造者。

在上海14年的时间里,许彩荣工作、生活、学习一直在浦东。“浦东是我的‘风水宝地’。”许彩荣说,自己在唐镇一住就是14年。最初是因为唐镇的房租便宜,如今收入高了,却不舍得离开唐镇了,因为这里的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生活一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浦东女性是浦东的宝藏,浦东女性在各行各业扛起建设发展浦东的重任,助力浦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镌刻下自己的时代精神坐标。

上篇:中国研制的自动驾驶飞行器在韩国首尔试飞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