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1/202011096364c974ba304cd9979ba801de83df3c.jpg
阅读提示 新近出版的《女性学概论》一书对女性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学科历史、学科属性及女性研究的域界、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1/10/073556.html

等待处理…

责任与使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内驱力

2020/11/9

阅读提示

新近出版的《女性学概论》一书对女性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学科历史、学科属性及女性研究的域界、理论与方法的疆界、研究范式的边界等进行了系统阐释,通过对妇女研究中一系列基本理论的探讨确立女性学在学界的独立地位。该书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在内容设计和体例编排上亦别具一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畅引婷

当代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妇女研究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累累硕果为这一学科向纵深发展奠定了知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25周年的纪念与总结,使一度沉寂的女性学学科建设话题又掀波澜。“女性”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绝不是人们拍脑袋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叶文振教授新近主编的《女性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的出版,就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统览全书,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立足本土 担当使命

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当代中国的女性/性别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而言,基础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比如,妇女、女性在中国何以成为“学”?它产生的历史条件究竟是什么?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边界究竟在哪里?国际社会与中国本土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以女性为观照对象的研究和实践都是/都会“为了女性”吗?在新的性别文化建构和性别制度设计中,国家、社会、个人究竟应/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在具体的研究中都有所涉及,但在学理层面上的概括抽象及系统性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到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大众传播中也会出现口径不一乃至自相矛盾的情形,进而影响中国妇女理论创新和性别平等的进程。因此,在“学”的意义上对中国妇女研究和女性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在知识生产的层面对传统学科产生影响,就成了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许正是认识到了一代学人所担负的这一神圣使命,叶文振教授继2006年《女性学导论》之后,又主编了一本新的《女性学概论》。在“绪论”里,作者对女性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学科历史、学科属性及女性研究的域界、理论与方法的疆界、研究范式的边界等进行了系统阐释,试图通过对妇女研究中一系列基本理论的探讨来确立女性学在学界的独立地位。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女性/性别研究尽管在各个学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其理论基础而言,传统学科的力量依然强大。对此,单从学科命名上就可窥见一斑,如女性社会学、女性文学、女性哲学等。按照作者的构想,女性学在今后应朝着政治女性学、经济女性学、社会女性学等学科方向发展。表述上的这种语序变化(女性作为“学”的主语而不是定语),充分说明了女性学不是作为分支学科跻身于传统学科之中,而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分支”的延伸中与其他学科同生共植,同场论道,进而增强女性学学科内部的统一和合作。

而这一神圣使命的完成,是男女学人要共同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该书就试图“把所有关心和爱护女性学学科命运的专家学者们的热情重新燃烧起来”,以推动女性学向纵深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叶文振教授作为一名男性的女性研究者,多年来在女性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坚守,不仅预示着这一学科所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也隐含着男性(学者)挑战自我的一种勇气和信念,这种使命担当意识具有知识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双重意义。

融会中西 贯通理论

在女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统领或指导作用。该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的融会贯通,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整个女性学学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中国妇女解放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也正因为如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妇女走过了西方“女权主义”争取了二百多年的路程。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没有国界的,但理论在跨越国界的旅行中需要赋予本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来自于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也需要与中国妇女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根据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赋予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以新的含义。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问题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妇女解放和发展实践,不仅是世界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不只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确立目标 合力推进

女性学学科建设,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挑战乃至颠覆传统的男性中心或父权制知识体系;二是在社会变革层面改变积习已久的性别不平等体制/机制。该书立足这两方面,在内容设计和体例编排上别具一格。

全书共十二章,除绪论、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外,分别从女性教育、女性就业、女性婚姻家庭、女性健康、女性生活方式、女性社会保障、女性政治地位、女性法律地位、女性文化地位等具体问题入手,一方面梳理既往学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展现中国妇女的发展状况。

但不论从怎样的角度或内容切入,最后两节都要归结到对具体问题的“女性学解释”和政策、立法的“女性学思考”上。女性学解释,不同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或其他一切学科范式的解释,性别关系及其处理是其中的核心要义;女性学思考,则力图在制度建设层面对女性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可以说,女性学学科建设就其现实性而言,就是试图通过(性别)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在研究者、大学生、普通民众以及当政者之间寻找步调一致的契合点,以便在推动性别平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合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学是一个“性别”意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论是知识生产层面的性别文化建构,还是社会变革层面的政策法律制定,两性或多性关系的处理以及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该书在论述中反复强调的“平等”“和谐”“尊重”等基本理念,就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倡导和实践追求目标,也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养,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自觉遵守并严格履行。女性学学科建设就其最终目的而言,也不单纯是女性发展和两性和谐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上篇:将物理空间转换为心理空间:莫妮卡·索斯诺夫斯卡的艺术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