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峥
最近,北京一司机因开车斗气向后车泼咖啡,涉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这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于“路怒”族的关注和讨论。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一次坐车经历。两年前我搭一位朋友的车一起去参加活动,从车子一启动,他就不停地按喇叭,无论是前车开得比较慢,还是旁边的车试图并线,甚至看到有行人过马路,他都会用刺耳的喇叭声“刷存在感”。一路上,他就像好斗的公鸡炸起了全身的毛,猛冲猛拐或急停,嘴里还骂骂咧咧,全然不顾交通规则,可谓险象环生。
这位朋友也算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平时十分谦和有礼,可那天却让我震惊了。为什么一位绅士到了车上就变成了“失控的人”?为什么许多人在路上不能同样做谦谦君子?
美国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特在《开车经济学》中提到,人一旦坐上车,就像进入了一个磁场,很容易变成另外一个人。平时在工作地点及各种社交场合,一个人往往会以符合角色需要的方式说话、行动,犹如带上了人格面具。而一旦坐上车,相当于暂时跟社会关系“失联”,此时平时被刻意压抑的那部分情绪会不自觉地暴露出来。
古人非常重视“慎独”,即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礼记·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小到打扫卫生,大到为人处世,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到坚守本心不逾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独,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修行。记得有个故事说,一个秀才赶考,路上饥渴难耐,正好路过一片桃林,望着熟透的桃子,他咽了咽口水继续赶路。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渴?”秀才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马未都也这样阐释慎独:“慎独就是没人和有人是一个样子,尤其没人的时候,对着自己内心,你想想你今天做的这个事情,想想你具体做的某一件事情,是不是达到自己内心的一个平衡,你内心是不是很舒服,这一点很重要。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做不到慎独,最终害人害己。”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为了让自己能够做到慎独,他常常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那样,曾国藩每天认真写日记,回顾自己一天来的言行举止,警醒自己“不为圣贤,则为禽兽”。正因为曾国藩懂得常常反省自己,始终慎独慎微,不被外物所诱惑,所以他才能活得清白、活得踏实、活得心安。
“修己安人”,才能走的更远。的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只有自觉自律方能享有自由,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权利。现代人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不妨把每天在车上独处的时间当作一个难得的内省机会,修炼自己。
慎独,不靠一时一刻的隐忍,更需天长地久的警醒。愿你我都能慎独慎微,清清白白面对自己,坦坦荡荡面对世界,活得心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