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现场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供图 丁沁/摄
·阅读提示·
10月31日,以“生命相遇“为主题的第二届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在北京举办。参与艺术节的家政女工们创作了一个包含10首歌曲的音乐专辑,用歌声表达出其对家人的思念及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借此实现自我赋权。不同于建筑工人、车间工人,家政女工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情感劳动。尽管作用突出,其依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困境,社会和公众应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 卜卫
10月31日,“生命相遇:百手撑家2020第二届家政工音乐与诗歌艺术节”在北京后山艺术空间举行。当我于2017年11月参加第一届艺术节时,万万没想到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这个小型的社会组织,会举办如此规模的家政工艺术节,且已连续举办两届。
艺术节上的家政工文化及家政工的边缘处境
第一届“家政工艺术节”的艺术形式是“影像计划”,其间家政工们展示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也是其他社会组织通常使用的文艺表达方法。这届则有点石破惊天的感觉,她们制作了一个包含10首歌曲的音乐专辑——“生命相遇”,其中9首歌曲是通过音乐工作坊,由家政工们自己创作出来的!所以,艺术节也成为音乐专辑发布会。
一入场,我便惊喜地获得了“生命相遇”的歌本。歌本上写有简谱和歌词……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家政工、由家政工自己创作的音乐专辑。在诗歌墙下,来自不同机构的家政工们和流动儿童们演出了专辑中的全部歌曲,伴有诗歌朗诵和演讲,让我们感到曾经疏离于主流的家政工文化,已经被家政工自己顽强地发掘出来,并已经得到传唱。
我国是流动人口大国,我们一直倡导流动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但对工人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是统一模糊的,没有对家政工职业给予特殊关注,而是由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工厂女工“代言”家政工文化。本届艺术节是对“代言”的突破,凸显了家政工文化的主体性。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根基。家政工们解释说,“百手撑家”,代表着她们的生活也代表着她们的文化,百手也可以寓意一百双手,一千双手,或千万双手;同时也是一双双一穷二白的手,流动工人中的家政工不仅用他们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家,也撑起了千千万万个其提供家务劳动的雇佣家庭。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不同于建筑工人与车间工人,家政女工们不是进入工厂车间,不是进入建筑工地……而是进入了私人领域——家庭,面对着老人、孩子等充满情感、具有主体性的人而不是机器。她们不仅需要付出劳作,也要付出情感,我们称其为“情感劳动”。她们用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作用突出,但家政工依然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文化的三重困境:第一,我们习惯赋予公共领域劳动更高的价值,在传统观念里,家务劳动似乎没有价值。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家政工是一个工种也是一个专业,与所有公共领域的工作一样重要;第二,家政工大都是女性,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工延续了家庭的职能,容易使女性被歧视,使其处于不利地位;第三重边缘化来自家政工的身份,她们是进城打工者,较难享受同城待遇。但体面工作和享受社会福利保障是每个人的权利,无论他们是不是流动者。
用歌声实现自我赋权
如何应对这三重边缘化?艺术节现场弥漫的歌声、家政工线上演讲,就是对这三重边缘化的回应和反抗。她们站在舞台中央,告诉大家“我们是家政工”“不是保姆”。来自皮村的范雨素发言很棒,在演讲中告诉听众,“为什么女性一旦得到说话机会就会语速很快”!第一次写下诗歌的何明英朗诵着,要“做一个有韧性、英姿挺拔的女人”!
艺术节上,我们听到关于妈妈思念娃娃的歌:“我是一个妈妈,我有两个娃娃”中传颂的是对一岁就离开自己的娃娃的思念,而她却不得不远离家乡,陪伴着别人的娃娃(《鸿雁妈妈》);“村里的娃娃在树下想妈妈,城里的妈妈抱着谁家娃娃……”(《树下的娃娃》)中这种思念变得更有画面感;“双手托起一片天,百手撑起千万家”(《百手撑家》),以及“你是一盏灯火,温暖家的角落,用尽光芒去闪烁,形成万千家庭流动的星河”(《万家灯火》),表述了家政工带给人们的温暖。艺术节现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家政女工的自我赋权,告诉我们,家政工作为一种职业,不仅能使女性得以自食其力甚至养家糊口,也能使其贡献于社会。
当我听到rap的节奏和“say no”反家暴歌曲《绝不忍受》时,一瞬间竟恍惚觉得音乐工作坊的协作者是男性,但即刻我就对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反思。这首歌唱到——“家是你的逃离还是你的牵挂”(《家》),女性对于家庭的这种复杂纠缠的情绪,或许只有借助这种音乐形式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反家暴歌曲“Say no”的演唱更是“炸”到极点,沸腾的人群显示出歌曲带给人们的鼓舞和力量!
家政工们自喻为“地丁花”,虽然“渺小但坚韧不拔,绽放出春天的浪漫”(《地丁花》)。在感受这种坚韧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生命相遇》的大气磅礴——“越过高山穿过河流,历经风雨只为生命相遇”,让人瞬间从个人恐惧中挣脱出来。艺术节现场,不同的生命相遇、碰撞、凝聚,形成了一种支持家政工的力量。
后山艺术空间聚集了80多位来宾,线上还有17万名家政工和公众参与。虽然艺术节表达的是家政工文化,但我注意到,歌曲的协作者包括了来自“北京工友之家”“新工人乐团”的许多、孙恒和林志斌,来自“深圳重D音乐队”的董军,来自“九野乐队”的段玉和熊颖。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家政工文化已经汇入了流动工人文化和劳动文化的洪流。
感叹“生命相遇”!今年是北京世妇会召开25周年,北京世妇会精神薪火相传,不仅包括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代际传承,也包括致力于性别平等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者们向工人、农民、家政工群体的传播……薪火相传的两种方式在艺术节上同时展现,作为见证者,感受到这种传播和传递的力量,感谢“生命相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