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琳
前段时间看《奇遇人生》,影片里周迅探访一对一起生活了40多年的日本老夫妇,其中老先生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周迅问老太太:“您的先生什么事情都不记得了,这不是很悲伤的事吗?”老太太答道:“虽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他现在也能过得很开心,我和孩子们都记得,并且也会一起努力向前。”
是啊,一个装着半杯水的杯子,乐观者看到是半满的,悲观者看到是半空的,而真正懂得感恩的人,看到则是——能有个杯子装水,真好!
感恩不是感谢更不是报答,而是一种选择
我上高一那年,姑姑跟随姑父外派到美国,他们把两个孩子托付给我爸妈。就这样,两个适逢更年期的中年人,带着4个青春期的孩子,挤在狭小的空间,鸡飞狗跳地过了4年。
然而,姑姑家的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除了表弟来看过我们两三次,表妹从来没踏进过我家门,更不要说感谢我爸妈了。这让我父母很伤心,直到现在还是满满的委屈和不解。要说我妈真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视为己出、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却不懂得感恩呢?
说到感恩,我们总会想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生活中,我们也都见过一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但是,很少有人仔细思考过到底什么是感恩?
感恩不是感谢,更不是报答。带着感恩去看待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要为他们养老送终的那份沉重责任感,而是常常想到小时候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内心涌动着温暖;带着感恩去看待前男友,想到的不是分手时撕心裂肺的争吵,而是那些曾经的爱与被爱,相信每一段关系都是成长中宝贵的一课。
我喜欢美国人类学家Angeles Arrien 在《感恩的活着——改变你一生的旅程》中对“感恩”的定义:“感恩是从内自然生发的感受,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反应,而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感恩,或者选择不感恩——认为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上天的馈赠都是应该的。”这个定义里包含了两层:首先,你要能看到生活给你的礼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和身边的人;其次,你还认同这些事和人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不懂得感恩的人,不但总觉得自己很倒霉,就算是有好事发生在他身上,也觉得那就是应该的。比如帮同事拿个快件,他认为那不就是你顺便吗?加班加点赶进度,老板觉得那不是你的工作职责吗?
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曾说过:“感恩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总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独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感恩,可以让我们放下自己,心怀他人。
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演讲说:“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是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较,尤其是与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
的确,懂得感恩的人,往往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满意度都非常高。反之,那些不懂感恩的人,好像无论你怎么伺候都有不满意之处,这些人通常也会和老板、家人矛盾重重。他们就像是裤兜里揣着很多带刺的植物,走到哪儿都觉得扎的慌,看谁都不顺眼,但却从未意识到,是自己兜里的“刺”闹的。
所以,感恩跟你有多少好东西、好运气没关系。内心匮乏的人,永远也喂不饱,正是这种匮乏感导致无法心存感恩。正如尼采所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学会感恩,慢下来,放下来,说出来
那么,感恩是不是可以练习出来呢?答案是“Yes”。
慢下来。我们总是在追逐更多、更好的路上,当你总是把目标作为终点,而不能把生命看作是一个旅程去体会时,很难感受到感恩。慢下来,才能看到不论是高潮还是低谷,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在为未来做铺垫。喜悦和成功是在为你积蓄能量和经验,而失败和苦难也能帮你总结教训,这样才能对人生心怀敬畏和感恩。
也只有慢下来,才有时间去思考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因为对你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你永远都拿不够。
放下来。高晓松在他50岁生日的长文里写道:“可感恩的很多,可原谅的很少。”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早已放下了多年与父亲之间的嫌隙和互不待见,把所有原本抱怨的事情,都点化成了值得感恩的回忆。
一个人要做到心怀感恩,必定要学会放下,学着去理解、去原谅。把裤兜里揣着的那些“刺”掏出来,一旦这些“刺”拔出来了,最舒服的一定是你自己。感恩貌似是在嘉奖别人,其实更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说出来。哈佛商学院一份研究表明,35%的经理从来没有跟下属表达过感恩。而管理者对员工表达感激之情,会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动力,绩效也能相应获得提升。
所以,感恩就要大胆说出来!谢谢帮你拿快递的同事,他并不是必须的;谢谢加班赶进度的下属,他们并不欠你的;谢谢默默在家带孩子的家人,他们尽力了;谢谢考试没考好的孩子,至少他努力了……
感恩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感恩,可以让我们释怀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