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有点像是哈利·波特的冥想盆,或者说是爱丽丝不小心掉进的兔子洞,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别样人生的大门。
■ 王宁泊
自从高中选择了文科,一直到本科、研究生以及未来可能的博士,我都一直是一名他人口中的文科生。惭愧地讲,虽然我的研究生专业是文艺学,但究竟人们口中的“文艺”具体指什么,我也不太知道。文科生这个称呼仿佛一个缓慢的火车头,后面总是会跟着一大串形形色色的其他标签。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用像理科学生那般终日与实验器材打交道,我们的世界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如果文科生的气质是一个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的茧,那么我们读过的各种书籍就是编织这空气之茧的透明丝线。每一本书或多或少都参与到了我们个人气质的构建当中,共同构成了我们平日里所谓的“品位”。我们离不开书,书籍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本一本的书籍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灵魂栖居的城堡,同时也垒起了一道与外部世界隔离的高墙。
就像一部名为《文科恋曲》的电影中所提到的那样。虽然名字叫“恋曲”,可爱情在电影中只是起到开胃菜的作用,看似浪漫的文科生的恋爱只是一件外套,外套之内隐隐展现出更深的思考。已过而立之年的杰西厌倦自己乏味单调的工作,总是怀念着以往的大学生活,曾经的食堂和寝室、聚会和诗会常常浮现在他脑海。当他突然接到大学时代最喜欢的彼得教授的邀请,希望他能在自己的退休晚宴上做个演讲时,杰西简直迫不及待地前去赴约,并且在晚宴上遇到了19岁的女学生吉比。在交谈中,两人竟发现对方在文学、艺术上的爱好几乎一模一样。之后两人互相通信,在信中交流文学、古典音乐,他们渐渐互生情愫。但是在杰西心中,年龄始终是横亘在两人间的巨大障碍。自然,这样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结局,杰西与吉比在短暂的相互吸引后,会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吉比与杰西在分手时所说的一段话。她承认了自己常常看不惯自己的同龄人群体,渴望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渴望让自己能够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她看到比自己年长的杰西时就像看到了另一个自我,一个需要活得更多、经历得更多才能追上的影子。她将杰西看作了一种快速成熟的捷径,她爱上的不过是自己头脑中幻想出的形象。实际上,对于杰西来说也是如此,他在吉比身上看到的是19岁的青春,看到的是自己充满遗憾的大学时光,在那时可以奢侈地花上一整天时间去读一本喜欢的书。与吉比的交往也不过是杰西追求年轻的一种途径,吸引他的并不是吉比本人,而是吉比身上所携带的符号,自由的、随性的、超然于世俗而专心于兴趣于艺术的青春岁月。但不管怎么样,心灵的投影总会消失,就像是阳光下的冰激凌一点一点融化、蒸发在现实的温度中。真正爱一个人不是爱一个水中之月般的幻象或者念想,毕竟现实才是培育爱情的土壤。
这像极了我们对书籍,对阅读的态度。我常常发现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将自己放进故事当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角色,与书中的人们一起面对一切的可能。每一本书,都有点像是哈利·波特的冥想盆,或者说是爱丽丝不小心掉进的兔子洞,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别样人生的大门,使我们能够充满激情地在书籍中去寻觅,去体验。每当我合上书页的时候,仿佛刚刚做了一场大梦,眼中看到的是现实的图景,可大脑还停留在刚刚读过的书中。放下手中的书,眼前的一切都蒙着一层薄薄的雾,就像醉醺醺的酒鬼摇摇晃晃地摸索着回家,分不清书与现实哪里才是自己此刻身处的世界。
有时人们评价一个终日沉浸在书本当中的人时,会说这个人读书读傻了。是啊,一味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甚至分不清哪一边才是自己真正生存的地方,幻想着用纸上看到的情节来对应现实中的事件,幻想着用戏剧化的情感与冲突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最终只会成为大家口中那一个幼稚的怪人。小孩子才会相信童话是真实的,成年人眼中真实的是每天的生活。
正如电影的结局那样,杰西与吉比没有上演一出冲破世俗的爱情悲剧,两个人都选择了平静地离开对方,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现实当中。结尾处杰西与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他的爱人躺在他的臂弯中,数着杰西新生的白发。这是生活,没有什么波澜的生活,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
可真的就这样结束吗?我心里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隐隐有一丝不那么畅快的感觉。想起自己大学期间曾经辅修过金融学,也因此结识了不少优秀的朋友们。可即便我们因金融这门课程而相识,在平日聊天时,我们更乐意聊的不是股指指数,不是大盘行情,也不是投资等话题,反倒仍旧是我们喜欢读的书、喜欢的音乐。说不清究竟为什么,如果话题涉及前者,空气中总会生出一些粗糙的颗粒,微微升腾起一丝浮躁,而在我们谈论文学与音乐时,每个人都是平静的,连空气也是顺滑如丝绸抚过皮肤。
没错的,生活是生活,生活不等于文学,不等于诗歌,生活是冰冷的大理石,不会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变得绵软。可不管生活本身的质地怎样坚硬,我们的心仍然是柔软的,文学是虚幻的彼界,也是铺在柔软内心与冰冷现实之间的天鹅绒毯子,让我们与现实世界的摩擦可以轻柔一点。文学是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层透明的“空气蛹”,这“空气蛹”的作用不是为了隔绝而恰恰是为了保护。让我能够在现实的苦闷中短暂地歇息,让我能够在这小小的“空气蛹”里睡梦中尽是期望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