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0/pc202010259d8c1016d05b481397600a3525035a5d.jpg
■ 陈若葵 前不久,以我国晶体化学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唐有祺教授和夫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10/26/073190.html

等待处理…

化学大师与“中国试管婴儿之母”

传奇伉俪教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2020/10/25

■ 陈若葵

前不久,以我国晶体化学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唐有祺教授和夫人名义设立的“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正式启动,用于奖励和支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张丽珠教授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是著名医学家、现代生殖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2008年,“试管婴儿”被中国科协评为建国五十年来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之一,位居第五。前四位分别是“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唐有祺、张丽珠两位令人敬仰的老科学家,有着相似的经历:较好的家境、良好的教育、留学的背景、卓尔不群的学业与研究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冲破重重阻力辗转回国效力、“文革”期间受排挤却执着于各自领域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不计得失地忘我投入攻克难关、连连摘取科学和医学界举世瞩目的桂冠……无论是坦途还是逆境,他们都能平和地、积极地面对,尤其是在困境面前,他们的那份从容、淡定、坚持和情怀,与其家庭成长环境分不开。

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一户小康人家,其曾祖父曾读书入仕,几代人一直有崇尚知识、读书立命的传统。在小康的家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天资聪颖的唐有祺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1937年他考入同济大学,时逢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不得已五易校址,辗转9省市,但他对科学的热情一直没有减损。

1946年唐有祺赴美留学,师从著名晶体化学家、加州理工学院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限制中国科技人员回国,面对封锁,他赢得了恩师鲍林教授的理解和帮助,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与科研事业。

其夫人张丽珠出身名门,父亲张耀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也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法草案)》的主要起草人。曾两任司法总长、法权讨论会会长和国际海牙会议中国代表。离开政界后到上海做律师,是“七君子事件”的辩护人。母亲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大学,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在重男轻女观念依然盛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父母对四个女儿的教育在于为其“计深远”。强调“健康的身体孕育健全的头脑”,并为她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在父母的鼓励下,张丽珠参加了多项运动,参加学校的舞台剧表演……她被所在的中学评为“1937年度全面发展女孩”。

在当时,张丽珠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学霸”,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父亲看到我做针线而不是去学习,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生气的样子。这当然违背了他的愿望。父亲曾说,‘以言效忠社会,则女贤胜于不肖之子;以言继承血统,则子与女何异焉?’他教育我们姐妹‘做非常人,故立志要高、用心要专,不可贪玩。’‘垦恳尽吾能,不暇问收获,辛辛尽吾时,不知有穷遏。’”父母达观开明、不附世俗的观念和自身的榜样力量,激励着张丽珠从小好强向上,不让须眉、坚韧不拔。

1944年,张丽珠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及最佳优秀毕业生奖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英国玛丽居里医院进修、工作。她牢记父亲所说“我不愿尔辈为寻常女子,愿尔辈于家国、于人类为有用之人才”的教诲,于1951年夏回国。

两个执着于各自事业的科学家,面临着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课题,特别是在有了儿女之后。有段时间,他们雇了两位保姆做家务和照顾孩子,夫妻俩的大部分收入成了保姆的工资。女儿昭华小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妈妈半夜被电话叫去抢救垂危的病人”。幸运的是,家人理解她,丈夫为她分担了很多,唐教授认为:一个不关心别人困难的人,是很难做医生的。一个医生没有眼光和胆识,也很难有所成就。他这样评价妻子:“一辈子不容易,虽有风风雨雨,却无怨无悔。”

在儿女眼里,张丽珠是一位严母。儿子张昭达曾在母亲的追思会上说:“妈妈对我的爱毫无保留,她希望我努力,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据他回忆,小学五年级时参加乒乓球集训,严酷的专业训练让他难以忍受,几天后就跑回家了。“当时,妈妈非常生气,狠狠地训了我。”

“文革”期间,16岁的昭达到北大荒农场插队,到达后的第一个冬天饥荒降临,很多知青无法忍受饥饿和寒冷,跑回北京,但他坚持下来了。他在信中说:“亲爱的妈妈,我还记得你那年夏天的谈话,你一定要相信我,作为一名战士,我永远不会从战场上逃跑。”他在北大荒8年一直未回过家。

唐有祺和夫人对事业择一而终、做事投入与不计得失、在困难面前持之以恒的品质也传承给了一双儿女,他们从父母身上懂得了什么是永不言弃。

在唐老的住宅门口,贴着一张小小的奖状,上书五个金字:“学习型家庭”。这无疑是对他们一家人的真实写照。父母对科学事业的孜孜以求,时时刻刻感染着昭达和昭华。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也没有放弃读书。1977年恢复高考,昭达顺利考入北京化工学院。次年,女儿昭华考入北京医学院。两人毕业后去美国攻读博士、博士后,如今已在各自了领域有所成就。

父母的坚毅、付出和大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昭达和昭华。今年1月,唐先生意欲设立“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捐赠首期资金,得到了子女的支持。兄妹二人倾情投入推动相关事宜,促成实现父母的愿望:将一生积蓄花在培养优秀学子上,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资料来源:《北大院士唐有祺百岁寿辰,以自己和夫人名义设奖学基金》《性别、国家与医学:张丽珠自述》《唐有祺:化学世界的百年求索者》)

上篇:家国情怀根植生命 潮人家风代代传承
下篇:好家风起西秦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