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市“四新”领域目前共建立妇联组织1105个,昔日的组织建设“盲区”得到有效填补,基层妇联组织实现了应建尽建,广泛覆盖。
○通过培训赋能、引领带动,各级妇联执委的履职意识和身份认同意识不断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姚鹏
“破难行动”开展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妇联聚焦“难点突破”,坚持党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在前一阶段妇联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基层组织覆盖,强化基层队伍工作能力,妇联组织覆盖的“盲区”不断减少,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的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妇联工作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应建尽建,织密建强基层妇联组织体系
秭归县在宜昌大约有8000到1万名女农民工,尽管离家并不算太远,但她们依然渴望在城市里拥有一份归属感,希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在了解到这一需求后,秭归县成立了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妇联,11名执委来自11个乡镇,分别承担起宣传引导、权益维护、关爱救助等职责,让在宜女农民工们切实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位于西陵区云集街道的云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宜昌首个管家式的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入驻的30家社会组织当中多数都以服务女性为宗旨,102名成员中,女性的人数也占到了70%以上。为更好地将女性社会组织团结到妇联周围,今年8月7日,云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妇联正式成立,主席、副主席和11名执委均来自各社会组织。借助妇联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家社会组织得以更好地了解妇女儿童需求,同时抱团取暖寻找合作项目,把服务妇女儿童工作做得更加细致。
单独建、联合建、行业建、依缘建……“破难行动”中,为解决组织覆盖之难, 宜昌市妇联在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化”建强纵横体系;在村社区层面,“微循环”打通组织筋脉,不断巩固已有组织体系的同时,找准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破难关口。针对“四新”领域妇女群众流动性大,情况多样,传统行政区划方式无法充分覆盖的难题,宜昌市妇联秉持“怎么有利于做好妇女群众工作,就怎么建组织”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党建基础扎实、妇女集中、条件完备的群体,鼓励单独建妇联组织;对于单位人数不足或单独建组织条件不成熟的,鼓励跨单位、跨行业联合组建妇联组织;对于女性人数集中、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系统战线,就依托行业系统建立妇联组织;对于“业缘、地缘、趣缘”集中的女性人群,则采取不拘一格的灵活方式建立女性组织。类似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妇联、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妇联这样的新型妇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通过不懈努力,宜昌全市“四新”领域目前共建立妇联组织1105个,昔日的组织建设“盲区”得到有效填补,基层妇联组织实现了应建尽建,广泛覆盖。
赋能立规,激活基层工作队伍“她”力量
在妇联改革中,正处于“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转型期的猇亭区古老背街道七里新村社区推选出了72名妇女代表,选举产生了13名执委,但怎样发挥这样一支妇联生力军的作用,让她们带动各个社团组织参与社区自治,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七里新村社区开展了“巾帼管家互助”项目,通过楼栋卫生评比、女性健康知识讲座、急救知识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的助推下,执委们逐渐融合到社区社团组织中,成为社会组织领头人,妇女代表们也开始在社区各个社团中发挥带头作用。
据介绍,自妇联改革以来,共有19906名优秀女性作为执委加入了宜昌市基层妇联队伍。解决了“有人做事”,还应教会她们“怎么做”,为此,宜昌市妇联着眼基层妇联执委的作用发挥,积极推进“执委赋能”破难,按照“把妇女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培养成妇联人”的工作思路,面向基层执委开展了角色意识培养、业务知识传授等一系列培训。为了将培训赋能落到实处,宜昌市妇联还大力实施了“种子”计划,采用“办培训+编教材+建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将一批妇联骨干培训成为能干、能教、能带动的“种子”。通过培训赋能、引领带动,各级妇联执委的履职意识和身份认同意识不断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与此同时,为确保妇联执委作用发挥的常态化和科学化,宜昌市还积极推进基层妇联建立健全发挥执委作用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执委直接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制度,建立执委的激励和退出机制等,对执委的工作经验和先进事迹进行及时宣传,对不能胜任或履职不积极的执委予以及时调整。在当阳市,妇联为执委们“立规矩定任务”,制定了执委考评细则、执委调研走访制度、关爱帮扶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在广泛开展基层妇联组织亮牌子、妇联干部亮身份、妇联工作亮作为“三亮”活动的基础上,引入妇女群众参与评价机制、开展比服务、比作风,比创新“三比”活动,通过“三亮三比”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执委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