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三代四画家从左至右为:徐霜晴、徐锋、徐正邦、徐方晓。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陈姝
从气势磅礴的以大海为主题的水彩画到闲静悠然的国画人物、从别出心裁的山水画到轻松幽默的插画……
2020年9月28日至10月11日,浙江舟山美术馆举办的名为“润物无声”画展,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赞叹。三代四人跨越近百年,画风各有特色,但他们的作品都寄予一种家与国的情怀。
“心中有意象,笔下有魂魄,舟山独特的地域特色,海洋环境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和动力。”舟山美术馆原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徐锋感慨道,这次参展的除了他自己的作品,还有他父亲、女儿、侄女的画作,从祖辈坚持初心,父辈薪火相传,孙辈守正初心,时代不同、作品各异,但其中流露着一颗颗追求艺术的心。
用画笔记录时代的变迁
徐锋的父亲徐正邦1936年出生于浙江定海渔民家庭,1956年从舟山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期间也担任中学专业美术教师。
“历经时代的变迁,从渔村的改革到新时代的生活,父亲是深有感触的。”徐锋介绍,从父亲的画作中能看到历史的痕迹,《五十年代毛峙渔村全景图》就是反映当时渔村的面貌,白帆点点,碧绿的岛屿,一望无垠的大海,错落有致的房屋……清新简朴的画面勾起人心中无限的回忆。
徐锋说:“画画是父亲执着的爱好。”徐正邦小时候当地流行小戏文,小戏文是木偶戏的一种,其人物头部是用木头雕成的,它不动嘴,又不会眨眼,但是京剧般的脸谱吸引了他。“父亲开始模仿画小戏文里的木偶脸谱造型,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然后用毛笔画成不同的脸谱,上色后便是纸木偶脸谱,颇受身边人的欢迎,很多人就找父亲作画,给父亲画画增添了不少动力。”
徐正邦的爱好贯穿他的人生每一个阶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绘画材料,就在木偶里画脸谱,受条件的限制,他的画多以水彩为主。徐锋说:“对家乡故土的依恋,让父亲退休后重拾画笔,画下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经常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摄影作品极少,渔民生活的场景只存在于那一代渔民回忆中,希望自己能够用画笔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徐正邦在晚年创作了《海滩六月》《嬉海》《落潮》等一些具有舟山渔民特色的作品。徐锋深感父亲徐正邦对画画的热爱,评价他是“画到老学到老”。2010年,徐正邦出版了一本画集,集结了自己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初创作的水彩作品。
“如今,父亲已经80多岁了,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画画,想把年少时的生活记忆用一幅幅画展现出来。接下来,父亲打算画出曾经的渔民生产图和生活图,为舟山的非遗文化留下一些宝贵的资料。”徐锋说。
从小就想当一名画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大约七八岁便开始照着儿童读物上的画画些铅笔淡彩。十岁时试着用宣纸毛笔来画国画。”徐锋说,父亲是自己画画的启蒙老师。
据徐锋回忆,每年寒假都是家中最忙碌的时节,家里挂着的画都要被更换,父亲便临摹些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人的作品,裱好挂在家里,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中国画,临摹一些简单的花鸟、山水。“父亲经常带我到码头、海边写生,画些渔船、码头、礁石和在织网补网的渔民。”
徐锋介绍,当时小渔村渔业产量一直在全县领先,每年都要打造好几条机帆船,新船下水是全村的节日,鞭炮鸣响,彩旗飘舞,孩子们更是奔来跑去高呼“新船下水喝老酒,明年产量又丰收”。他13岁那年画的一幅国画《我们大队又造起了一条机帆船》,入选浙江省少年儿童画展。这更坚定了徐锋做一名画家的信心。
2001年,徐锋调到舟山市群艺馆,开始从事群众美术创作,从一名业余的美术爱好者成了相对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徐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父亲也一直指导他、鼓励他。
2008~2009年,徐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海的表现手法在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技法上很少有可借鉴的地方,只有靠自己不断探索、尝试、积累创作经验,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表现海的独特的手法。”
徐锋坦言,“父亲以水彩画为主,我以国画为主,无论是哪一种画,我们创作的内容都有海的特色,有浓厚的家乡情结。父亲常说,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比较贫困,如今生活环境条件都很富足,喜欢画画,就更要努力,要想画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有意境的画面。
徐锋铭记父亲的教诲,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寻找规律、探索技法,这一路走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他的每一幅画作里,都能感受到对大海的强有力的情感,或从容或奔放,或豪迈或秀美。
把女性的风貌和特征融于创作中
“我小时候,爷爷给我的礼物就是宣纸画笔之类的,我从小也喜欢画画。”徐锋的侄女徐方晓说,如今,她经常跟爷爷、叔叔、妹妹一起探讨一些画作。
2013年,徐方晓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蓝色的背景,一袭白色衣裙,纤细的五指缠绕黑色的裙带半遮挡着眼睛,一半朦胧一半清晰,这幅名为《蓝之二》的作品,给人一种柔和又惬意的感觉。在徐方晓的人物画作里,作品的特色或忧伤、婉转,或浪漫、沉静。
“如何反映现代女性的风貌和特征,是我近期创作的方向,我的作品,一类写实,一类超现实,都围绕着人物来创作,不同状态人物有着不同的思想。”徐方晓告诉记者,她喜欢大海,海的深沉与宁静,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灵感。自从回到舟山,成为浙江海洋大学的一名老师,她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来体现舟山现代年轻女性特殊的气质。
与徐方晓不同的是,徐锋的女儿徐霜晴没有进过科班学画画,但是在她的每一幅画作里,都能看到轻松活泼的元素。用徐霜晴自己的话来说,画画是她消除烦恼的方式。
“父亲常说,把画画当作长久的爱好而不是任务,要发挥想象力,要善于思考,对生活充满热情,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寻找规律、探索技法,从而磨炼自己,完善自己的创作语言。爷爷常称养生第一,画画第二,或许是爷爷的淡然潜移默化地使我无欲无求、从小陪伴我成长的美丽海岛激发了我画画的热情,而爷爷和父亲对画画的执着,更让我感受到画画的乐趣。”徐霜晴说。
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她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笔墨来描绘生活的乐趣、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这次我的画作能与爷爷、爸爸、姐姐一起展览,我想,不仅分享了一个家庭对画画的情有独钟,也借助画作分享了我们三代人眼中的生活,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几十年的变迁。”徐霜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