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9/202009246fc71c94709a4ea1a4a76c67379c956b.jpg
九岭村妇女在就业扶贫车间里制作扎染背包。 韩亚聪/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韩亚聪 徐旭 邵伟 一阵细雨过后,海拔上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9/24/072645.html

等待处理…

产业里“挖金矿” 脱贫中“幸福长”

——贵州产业扶贫里的奔康答卷

2020/9/24

九岭村妇女在就业扶贫车间里制作扎染背包。 韩亚聪/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韩亚聪 徐旭 邵伟

一阵细雨过后,海拔上千米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火花镇九岭村云雾缭绕,最高峰山脚下平房里,一片繁忙景象。

针线飞舞、染布片片、缝纫机轰鸣……25名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妇女,正在忙着制作扎染背包。

这是九岭村的就业扶贫车间。去年5月份筹备,11月份建成后,扶贫车间就承载起了村里妇女就业增收的新希望。

这样的火热脱贫景象,在贵州随处可见。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黔西南州和安顺市多地,车间、林场、基地……产业扶贫让群众有了征服大山的信心和底气,幸福已从梦想走向现实。

一粒花椒里有多少人的希望?

9月7日,在“山路十八弯”后,记者来到了黔西南州晴隆县茶马镇花椒产业基地,群山环抱中,青山村的几十名村民正在低头忙碌,垒土、定植、覆膜、修枝定杆……经过培训后的村民,都成了花椒种植“专家”,享受着每天80元的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金。

据了解,茶马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属亚热带温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3.7℃~17.1℃,适宜花椒生长。花椒根系发达,保水性好,产值高,花椒种植既能让石漠荒山绿起来,又能让老百姓钱袋鼓起来,茶马镇结合群众意愿、石漠化治理和县级产业布局要求,规划种植花椒2.2万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妇女、老人是花椒产业基地的“主力军”,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既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小花椒成了村民的大希望。据介绍,花椒产业有效解决了弱劳动力务工增收问题,“每天80元,一个月平均能拿到1700块左右,老了老了还挣上高工资了。”57岁的青山村妇女郑登敏一边垒土一边说,除了这些收入,她丈夫还养了四头牛,根据当地政策,养成后每头牛有6000元的补贴。

记者了解到,在茫茫贵州大山深处,许多产业扶贫项目获益最大的是妇女。

“制作一个包能拿到4元钱,一般的妇女一天能拿到120元左右的工资。”九岭村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罗天秀说,车间妇女平均年龄40多岁,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从此前主要种植庄稼、照顾子女的家庭主妇,到如今成为车间女工,她们身上发生的转变是实实在在的。“她们一针一线都特别认真,特别珍惜这个就业机会。”

残疾女工罗兰香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丈夫在当地打零工,她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她在车间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这笔工资也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

曾在杭州打工的30岁妇女罗金凤,如今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从杭州返乡,下定决心要陪伴孩子们成长。在家门口工作,每天既能拿到100多元,又能照顾家庭,她和孩子们比以前更幸福了。在外打工多年,只上过小学的她,也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孩子的教育比挣钱更重要,所以让孩子们一直读下去,是我最大的目标和心愿。”

九岭村妇联主席、车间负责人刘小红对于姐妹们身上发生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为很多妇女都有刺绣的功底,通过培训,她们能很快掌握工作方法,适应车间工作。”刘小红说,如今妇女们的自信提高了不少,产品制作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地位高了,自己有事情做,她们在家里感觉更踏实了。”

9月11日上午,紫云县苗岭山花刺绣加工厂一片繁忙,在几十名妇女的飞针穿线间,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跃然而出。

44岁的谢天芬是易地扶贫搬迁到这里的妇女,带着小孙子还不耽误两手娴熟地穿针引线,“一天能拿100元钱左右,从家里到车间走路只需要5分钟,既能够照顾孩子,又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她说,搬迁下来后,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房子,吃水、上学、就医更便利了,“如果能像这样一直有工作的话,心里就会比较安稳。”

据了解,苗岭山花刺绣加工厂以传承民族特色、创优地方品牌、增加农村妇女收入为发展思路,以民族特色为文化符号进行创意产品设计、制作、加工,各色的民族刺绣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为少数民族妇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在车间里,大部分都是像谢天芬一样的妇女,这是紫云县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松山街道城南社区带给她们的就业帮扶。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城南社区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刺绣、缝纫、家政等工种技能培训,累计举办技能培训班13期,培训780余人。

“我们厂子到目前为止已经带动了300多名妇女就业,她们在这里干得好、挣得多、离家近,积极性很高。”57岁的锦绣女骨干、加工厂负责人吴光琼说;

截至目前九岭村就业扶贫车间已完成9000多个扎染背包、6万多个头饰的订单,产品销往省内外,更出口到了英国;

仅在青山村,从种植到施肥,花椒基地已经提供1.5万余人次的务工,发放务工报酬120余万元,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

在贵州,产业扶贫给“她们”带去征服大山的底气,也给一个个家庭带去“重生”的希望。

上篇:没有他们的坚持,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下篇:当心不良网络文化侵蚀青少年的“三观”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