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9/pc20200923c2ba7230373d472ebbdcf59d8057f8d4.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旭 张园园 杨一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中心位置的雕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9/23/072608.html

等待处理…

牢记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嘱托

长征出发地,跑出小康“加速度”

2020/9/23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旭 张园园 杨一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中心位置的雕塑上,这句话十分醒目。村民孙观发家,就在不远处。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依然满面红光。见到有游客来访,他总会热情地招呼“到家里来坐坐”。

孙观发的家跟村里其他家庭不一样。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潭头村,并到了孙观发家。总书记来时的照片一直悬挂在他家的客厅里,纤尘不染。

孙观发的家跟村里其他家庭又很相似。新时代,他们都全力奔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而在于都这个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这个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铭记着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的嘱托,正在跑出小康加速度。

8月27日,在于都县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的就业扶贫生产车间,一条女装智能制造生产线上,百余名工人正在忙碌。

吊挂搬运全程智能化,生产线接到数据后,会自动裁剪布料,并把衣料传送给各个工位。工人们只需按照系统提示,就能顺利把一件件半成品加工成型。

“一条裤子有一百多道工序,采用了智能化生产线效率高了,就业门槛也降低了。”赢家时装裤子海螺1线组长段丽群进而解释道,行业精细和智能化后,对服装工人的手艺要求降低了。“只需要把自己从事的那个工序搞定就行了,不用把整个裤子制造的过程精通,这样人人可以就业。”段丽群说。

“以前赚钱要去外地打工,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在外面打工心里老不踏实。自从家门口开设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而且上班时间灵活,既可以照顾孩子读书,又能照顾老人,非常方便。”女工钟春红正一边制作裤子的内包,一边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熟练、麻利的她,一会儿就做好了一条。

扶贫车间的开设,使得贫困妇女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既实现增收,又能照顾到家庭。

据了解,2017年以来,于都县先后在23个乡镇创建了80个就业扶贫车间,7个就业扶贫农业基地。就业扶贫各项政策实施以来,极大地为全县贫困劳动力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不发愁”的愿景。

同样“不再发愁”的还有于都县思源社区的陈桂兰。“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我不可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坐在自家130平方米的房子里,陈桂兰感慨道。

陈桂兰一家原来生活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山村,平时连吃水都要去挑。

为了让孩子上学不用“长途跋涉”,一家人搬到了县城,租房子住。尽管两口子都在打工,可由于丈夫患病多年,努力想要过上好日子的一家人还是因病致贫。

2015年,陈桂兰一家作为易地搬迁移民,彻底告别了老家的土坯房,搬到了思源社区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实现了安居梦的陈桂兰,还在附近的工业园里找到了一份加工汽车配件的工作,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

然而由于丈夫突然去世,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只剩下陈桂兰一个劳动力。是扶贫政策点亮了她的生活,享受低保、全家人都有医疗保险、两个孩子上学有补助,还有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贴……政府的“硬核”兜底,让陈桂兰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期盼。

在于都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以思源社区为例,社区36栋1193套移民扶贫安置房,已有1100户入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6户。

在思源社区,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便民商店、文化娱乐休闲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移民群众的就学、就医、生产、生活都能“一站式”解决。周边就是工业园区,社区还设有精准扶贫(就业)服务岗,为移民安置户和用工企业提供无缝对接。既享受到了更便捷、更高品质的生活,又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易地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思源社区是一个缩影。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于都县集中安置点全部实行“统规统建”,采取“三级”梯度安置,以县城工业园区和乡镇安置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有效兼顾了群众意愿、城镇规划、企业用工、后续发展等多方面需要。

不止有就业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等既符合实际,对老百姓来说又很贴心的政策,健康扶贫暖人心、教育扶贫断穷根、产业扶贫百姓富……在于都,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当地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出色答卷。

“要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更实、更细、更有成效,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如是说。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于都百姓的幸福生活新画卷正铺陈开来。

上篇:坚持开门问策 问计于民 使新“两纲”编制顺应妇女儿童发展意愿和期盼
下篇:构建制度化长效机制 助力妇女与经济社会共腾飞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