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杨一帆 张园园 刘旭
“甜蜜”的丰收近在眼前——
8月的葡萄园果香四溢,一串串紫玛瑙似的葡萄沉甸甸地垂于藤蔓,在阳光的照射下,果实饱满透亮,水润诱人。
“生活就像这葡萄,甜!”8月25日,江西省吉安县横江镇良枧村村民吴冬华边说边忙着剪枝、采摘、装袋……虽然忙忙碌碌,但他依旧掩饰不住喜悦之情。靠着种植葡萄,吴冬华夫妻一年下来,纯收入差不多能有7万元。
这一切,得益于村里发展葡萄产业。果农通过加入合作社,形成“合作社+社员+贫困户”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户技术水平,降低农户市场风险,不仅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也促进了葡萄产业的规模发展。
“今年葡萄热销,这批就剩这些。你瞧,那些透着绿的是二季果,成熟后还能错峰卖个好价钱。”收入年年提高,今年50多岁的吴冬华,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是吉安县巩固脱贫成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精准脱贫,吉安打了个“漂亮仗”。2017年吉安县退出贫困县行列。脱贫退出并不是最终目标,该县随即召开脱贫退出巩固提升、决胜全面小康动员大会,确定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帮扶贫困村不变,驻村工作组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变,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不变,贫困户扶持政策不变,脱贫攻坚投入不减的“四个不变、一个不减”帮扶政策,把脱贫退出作为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
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在精准扶贫的指引下,这片土地正在发生蜕变,写下了小康梦的吉安篇章。
逆袭
一座宽敞的砖式厂房,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满眼绿色,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是一个养鸡场。偌大的鸡场,鸡儿成群结队地分散其间,时而在鸡棚里悠闲踱步,时而放声啼鸣,时而低头觅食。
每天,阙金英忙碌在鸡圈里,为鸡筹办“美食”,早、中、晚餐,准时保量。
“养鸡其实挺辛苦的,尤其是小鸡,温度要保持32至35摄氏度,要保持通风,我们晚上要烧火保温,一个晚上只能睡四个小时……”在阙金英看来,这种日子用“苦中有乐”来形容更为确切。因为养鸡让她尝到了“甜头”。
养鸡9年来,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家庭收入“逆袭”。家里添置了电冰箱、洗衣机、装运肉鸡用的货车、家人出行用的小汽车,还建起了小别墅。
“合作养鸡不用操心,不会亏本。”阙金英解释道:3个鸡棚,20000多只鸡,一年可以养2~3批,除去成本,一年纯利润就有10万元左右,这比她在广东打工一年能存到的钱还多,而且还能照顾老人、陪伴孩子。
阙金英口中的“合作养鸡”是当地的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村前养鸡小区”。这里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采取赊销记账的方式,推行提供鸡苗、提供饲料、提供疫苗、提供技术和回收全部合格肉鸡的“四提供一回收”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无风险的合作养鸡产业。
“村前养鸡小区”,并不是当地扶贫的孤例。作为老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吉安县从实际出发,选择最有基础、最有前景的产业为切入点,实施“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致富工程,精准扶贫到户,让致富梦想照进现实。
拔根
谁是贫困对象?贫困原因在哪?什么办法脱贫有效?
“这三连问”成为吉安县凤凰镇派驻村前村委会的驻村第一书记袁亚萍谨记的工作“心经”。
“要挨家挨户走访才能真正了解百姓所需所想。”脸晒得黝黑、个儿头不高的袁亚萍提着一个小黑包,冒着酷暑,天天穿梭在乡间小道上。
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忙、这么累?看着袁亚萍的工作状态,周围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扶贫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毕竟扶贫是个细活儿,要下‘绣花’功夫的。”袁亚萍强调,扶贫干部要扮演好政策“宣传员”角色,把“精神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在工作中要扶智更要扶志,只有唤醒贫困户的斗志,激发其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热情,才能增加其“造血功能”,彻底摆脱贫困,“要拔思想‘穷根’解决好思想‘总开关问题’”。
村前村贫困户刘华(化名)的妻子离开了他和女儿,他靠偶尔打些零工维持生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赚一分花一分,连房子都是政府资助建的。女儿受家庭影响,变得自卑内向。袁亚萍初去走访时,他总是不见人,8岁的女儿也只是怯生生往外探头看。
若一味依赖各种政府财政补贴“输血”过日子,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但容易“返贫”,甚至可能催生出“等靠要”、懒惰、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
开始,袁亚萍与刘华交流,他都不说话。一次,两次,三次……次数多了,刘华被袁亚萍的真诚所打动,经过不断帮助、疏导,刘华斩断了“光靠政府大山”的思想惰性。在袁亚萍的鼓励下,刘华养了2000多只鸭子,还经常去干点零活。刘华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变化,孩子“变得阳光起来了”,在学校也爱交流了。
扶贫,不止于此。
拔掉了思想穷根,还要充分考虑群众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开方子”,以“四个一”产业扶贫致富工程为龙头,有条件发展产业的,积极引导发展致富产业,并且,还在完善产业链上做大文章,使其一头连着贫困户,一头连着市场,放大产业效益。除产业扶贫外,吉安县在注重智力扶贫、劳务扶贫,统筹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中职技术培训,以“培训+推荐就业”的方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生活发生彻底蝶变……
革新
阳光下,一眼望不到头的果林围绕着村子,绿意盎然。
“柚子已经挂了果,10月就能上市了,今年应该有个好价钱。”吉安县永阳镇江南村委会主任肖珠兰望着满枝硕果,信心满满。
最近,肖珠兰和村干部们顾不上休息,从早到晚在蜜柚基地忙碌。“现在是挂果的关键时期,6个基地产量预计比去年翻三番,这是全村保障脱贫的最大底气。”肖珠兰语气坚定。
近年来,江南村探索建立了一套村干部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家家种蜜柚,户户是股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株蜜柚树,乐了全村人。“一亩地能种30余株蜜柚树,一株蜜柚到了盛果期,保守估计结果200颗,每颗一般1.5~2斤重。按照这两年的行情,每斤可卖2.5元左右。”肖珠兰说,这样算下来,农民种植蜜柚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种田。
“现在的日子想都不敢想。”永阳镇江南村因沙质土壤,种植水稻没收入,导致大片田地撂荒。2012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全村人一同种植井冈蜜柚。对于用地的“结构性”矛盾,村里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流转;对于技术问题,村里聘请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对于贫困户问题,村里提出优先入社并提供资金帮扶……扶贫扶到了点上,致富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成功,源于不断的革新。
“我们已注册了‘柚江南’‘柚忆江南’商标,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绿色有机认证。”肖珠兰介绍,品牌化发展,提高附加值,就是要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大家眼里的“网红产品”。
今年,江南村引进了粗加工生产线,将残次柚果变废为宝,烘干后销往广东香料厂。目前,灌溉效率的水肥一体化项目和柚果保鲜的冷库正在建设中。
如今,该村已有6个蜜柚基地,种植蜜柚1100多亩。按照股权分配原则,基地分成1589股。其中,一般群众参股445股,贫困户无偿分享201股,真正实现了“家家种蜜柚、户户是股东”的生动局面,全村最后1户贫困户,也将在今年实现脱贫。
“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呀。”谈到江南村的未来,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江南村一样,锐意创新拓开路子,产业铺就致富通途,这样的例子在吉安比比皆是。
这里,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