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9/20200921a83518f0f9bf423297ea6de933883f72.jpg
濠河岸边风光。王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赵梓涵 王恒 天蓝,水清,岸绿。碧空下,偶有飞鸟掠过,留下粼粼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9/21/072533.html

等待处理…

“通肠洗胃”保安全 青山绿水促发展

安徽凤阳:绿色发展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2020/9/21

濠河岸边风光。王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赵梓涵 王恒

天蓝,水清,岸绿。碧空下,偶有飞鸟掠过,留下粼粼波光。

8月末的濠河,别有一种清灵的美。

濠河,全长56公里,为淮河干流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山北麓,自南向北,蜿蜒流过凤阳县城,至临淮关入淮河。

数百年来,濠河滋养着两岸百姓,被誉为凤阳的“母亲河”,“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美景,曾为数代凤阳人津津乐道。

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母亲河”曾因上游的“宝藏”一度受伤——

凤阳是石英之乡,“过去一味追求快速发展,上游大肆开采,大量小企业无序生产,无度排放尾泥尾砂,经年累月,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水体破坏”,在凤阳县水务局工程股股长刘涛的记忆中,三十年淤积,二十年断流,“母亲河”风采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遍布河道的白色尾泥尾砂,“远远望去,濠河变成了‘白头翁’,随之而来的,是鱼虾绝迹,每到雨季,淤积的河道无法排水,两岸内涝不止。一到旱季,断流的河道又解不了两岸庄稼的‘干渴’”。

为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修复濠河生态,2015年起,凤阳县在关停上游343家“散乱污”小企业,推动石英砂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启动“母亲河”“通肠洗胃”工程。今年,在汛期持续强降雨、超保证水位0.57米的情况下,濠河河道水流通畅,顺利将境内洪水导入淮河,堤坝安然无恙。

“通肠洗胃”还绿水青山

“过去坝子上的路不能走,三天两头淹,一涨水就没办法。现在不光河水清了,岸边绿了,今年那么大的水,也没发洪水,庄稼保住了”,对比今昔,在濠河岸边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闫丽琴感慨万千。

闫丽琴的家在大庙镇林桥村,家里种了30多亩田。以前,林桥村附近分布着很多石英砂加工场,“污染后的河水影响庄稼,可一到旱季,就连这样的水都存不住,但雨水只要多一点儿,河道内便会洪水翻腾,甚至漫过河堤,淹没农田,庄稼的收成只能靠天”。2018年汛期,林桥河段甚至有四次河水漫过河堤的记录。

河道治理,刻不容缓!凤阳县委、县政府多方努力,2011年,濠河治理一期工程纳入《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2013~2015年)》。2012年5月,编制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同年6月通过专家审查。2015年1月,濠河“通肠洗胃”工程正式拉开序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治水战役就此打响。

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通肠”是指对濠河河道的疏浚,“洗胃”是指对濠河上游叹儿湾水库的治理。工程总投资15亿元,共需清淤扩挖1482万方,分六期实施。

徐广友打了个比喻,叹儿湾水库就像濠河的“胃”,一直以来对于调节濠河径流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泥沙淤积,曾一度完全丧失功能。“通肠洗胃”则是通过对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的范围全面清淤。“待到项目全部建成后,叹儿湾水库可恢复蓄水库容200万方,濠河在恢复往日神采的同时,可充分发挥防洪、灌溉的功能”。

截至目前,濠河“通肠洗胃”工程已完成四期,治理干支流河道42.36公里,清淤尾泥尾砂约500万方,加固堤防19.96公里,重建拦河坝4座,新建护坡、护岸4.7公里。即将实施五期——濠河治理提升工程,六期——濠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采访时,濠河林桥段两侧早已草木苍翠,郁郁葱葱,不远处,闫丽琴家的水稻田犹如巧手织就的绿毯,“今年无灾无患,应该会是个丰收年”,闫丽琴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母亲河’恢复平静和旧日温柔。待六期工程全部完工,太平桥、大通桥、林桥、岳林将会是一片江南水乡景色,濠河将呈现河水碧波荡漾、鲦鱼欢快游荡、堤岸鲜花盛开、游人流连忘返的景象,实现‘通肠洗胃保安全、青山绿水促发展’的目标。”徐广友兴奋地说。

“腾笼换鸟”强生态经济

此时,位于凤阳大庙镇西南部的石英产业园生产车间,也是一派秩序井然。伴随机器低沉的轰鸣声,经过开采、粉碎处理的石英砂从圆振动筛轨道中倾泻而下,再经过洗砂,就能装运供给至下游工业企业。

“有了高端石英砂,才能吸引大型玻璃企业落户凤阳,才能提高行业的产值和税收,实现凤阳‘千亿元硅产业’的愿景规划”。入驻产业园一年来,安徽凤砂矿业集团负责人深谙政府力主这一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政府响应环保号召,一手关停污染大的小作坊式石英砂厂,一手整合资源,推动大企业入园,实现基础设施、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将会带动凤阳的石英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粗犷加工走向精细制造。”

大庙镇,在凤阳石英砂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的石英原料,70%以上出自这里。过去,仅164平方公里的大庙镇聚集着近300家石英砂加工企业。

2018年,凤阳县委、县政府“铁腕”关停这里的265家“小散乱污”企业,并在过去大庙石英砂生产集中区的基础上设立“大庙石英产业园”,实施石英砂行业退田入园、退河入园、退林入园。截止到2020年8月,园区已累计开工项目41个,累计投产项目19个,产业园迁建和整合原有园外企业近百家。

“产业集聚效应和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前景,将带领凤阳走上经济社会有序前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县委书记徐广友表示。

与工业的“绿色”发展同步,在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凤阳,另一片“新绿”也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快速生长。

夕阳下,凤阳县刘府镇官沟社区的一排排蔬果大棚折射出柔和的光晕。48岁的凤阳金丰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金朝晖,正快速走进一个个大棚查看甜瓜瓜苗的生长情况,豆大的汗珠掉进脚下的泥土里。

在刚刚过去的丰收季,合作社400多亩土地收获的100多万斤甜瓜,为他带来了500万元的收入,也让在合作社工作的100多位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上半年疫情,紧接着发大水都没受影响,今年两万多元收入稳当了”,56岁的贫困户梅正霞一边熟练地吊瓜秧,一边跟记者算着家里的经济账。

金朝晖也曾是石英“淘金客”中的一员。“干了20年,挣了点儿钱,但眼看着生态环境遭殃,心痛。政府下大力气整治,我们也谋求转型,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贡献微薄之力”。2017年,合作社引进先进农业大棚技术,流转400多亩土地,建成了近百座大棚的果蔬扶贫基地,专门种植羊角蜜、玲珑蜜等高附加值产品,一年三季,产值近千万元。

距离金丰不远的凤阳九天生态园,6年来,围绕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开展校企联合,通过旅游观光提质增效,已经稳步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村企联建、帮困扶贫”的产业发展道路。

水美、地肥、生态优、产业旺、百姓安居乐业。行走于凤阳绿色的土地上,这座因建于“凤凰山之阳”而得名、因“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而走红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上篇:坚守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下篇:法治之光温暖“半边天”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