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韩铮铮正在介绍无接触智能医疗机器人。 张明芳/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徐旭 张明芳
□ 见习记者 高亚菲
城市治理与每一位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老百姓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中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8月中旬,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北京社区采访,面对记者“你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的提问,普通市民纷纷回答“天越来越蓝”“就医越来越方便”“生活质量一天比一天好”……他们的言语里满是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这在北京已经由纸面变成现实,形成生动实践。
百姓的家庭医生,让看病更便捷
患者戴着口罩在大门口进行面部识别,伸手测量体温后到小隔间里进行视频远程诊断,问诊结束后,戴着护士帽的机器人便会把家庭医生签好字的处方送到你手里……昔日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画面,此刻在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以实现。这里没有人山人海的挂号长队,依托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居民在社区里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便捷医疗。
“我现在看病都会来这里,医生服务态度好,看病也方便。”家住新明胡同的患者周自仲正在接受他的签约家庭医生的诊治。2015年签约家庭医生之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周自仲来就医时就一直由他的家庭医生负责,“医生对我的病情最了解,沟通起来也方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教授韩铮铮告诉记者,中心利用HIS系统对接技术将患者医保卡与门诊就诊系统以及签约患者的健康档案系统进行互联互通,签约患者复诊挂号后,会自动分诊到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的接诊平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通过点击工作站页面,呼叫其签约患者有序定向就诊,其他医生看不到非自己签约的患者就诊信息,不能接诊,实现签约后“一对一”的责任制管理。
“对于病人而言,家庭医生的好处还在于提供双向转诊服务。”韩铮铮介绍道,当病人有进一步的治疗需求时,中心可以优先提供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和肛肠医院的转诊服务,病人不用再排队等号,就能及时转去大医院就诊。去年,中心便为6000多名病人成功预约转诊。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改试点单位,中心创建了八大服务模式,其中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被北京市卫健委作为示范向全市推广,医—护—助责任制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被鉴定为国内领先的国家科技成果。
韩铮铮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超过4.4万人,中心22名全科家庭医生中,80%的医生对接的签约人数超过2000人,重点人群签约率将近96%。
老楼加装电梯,让余生更幸福
“有了电梯太方便了。”说起有了电梯后的生活,家住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农光南路22楼的单青莲阿姨特别开心,家住四层的她,过去最怕买米面油,“我今年79岁了,自个上楼还行,拎东西真的拎不动。”
武圣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48栋居民楼只有8栋塔楼有电梯。社区有超过30%的居民已步入老年,没有电梯的住宅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老楼加装电梯成为很多老年人的需求。
为了把安装电梯这件小事做成让群众满意的好事,社区党委没少做工作。他们及时启动了居民议事平台,与各产权单位协商,宣传政策,广泛开展动员,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加装电梯的梦想。
2018年3月,经过初期实地勘察,农光南路22楼、武圣东里20号楼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当月末,社区组织居民到柳芳南里社区,实地参观该小区新建的外挂电梯,居民对电梯的安装形式、运作模式有了第一次直观的接触。
虽然居民对外挂电梯有了了解,但是加装电梯最难的环节是前期征求居民意见。社区党委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入户填写调查问卷,及时对居民答疑解惑。
针对找不到房主的情况,社区干部和居民,通过社区警务室出租房屋备案登记,一个一个联系中介、房主,与不在京的房主线上沟通。对于不同居民遇到的实际问题,社区党委协调党建分会成员单位,为其量身制作解决方案。对于不愿意参与面对面沟通的居民,社区党委带着产权单位施工人员入户单独沟通。
在社区多方面的努力下,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居民渐渐改变了想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5个单元的居民全部同意加装电梯。
经过公示、实地勘探、设计修改,仅仅半年后,施工队就进场了,4个月后加装电梯工程竣工,通过验收,2019年1月16日,22号楼的5部电梯全部投入使用。
“小小电梯托起了我们的余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住上了期盼已久的电梯房的叔叔阿姨们,高兴地诉说着他们告别爬楼时代的喜悦。
开窗见绿出门见园,让生活更健康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过去的这里都是一片平房,土路,杂草丛生,一下雨很不好走。”63岁的王荣华家住通州如意园小区。“1987年我们搬过来住,那时我家住平房。当时周边环境最大的问题是河水又臭又脏。“现在城市绿心园建设后,最为明显的是河水变清澈了,鸟也多了,鱼也多了。我们现在出来满眼是绿色。环境的提升,就是提升了我们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天天晚上都愿意出来遛弯。”
森林、花海、湖泊、梯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在京城东北部,被誉为京城最大“绿肺”的北京温榆河公园一期示范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将于9月正式开放迎客。温榆河公园示范区周边分布着天通苑、北苑、后沙峪等大型居住区,9月正式开园后,这里不仅为城市增添绿色,还将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近年来,首都园林绿化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翻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绿野山川,锦绣平原,多彩城市,首都市民在一草一木的变化中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绿色福祉。
到2019年底,北京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4%,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85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城市公园已经超过千个,建成“口袋公园”和社区“小微绿地”500多个,在建的2000公里长的绿道,未来还将把这些公园绿地有机串联成一个健康网络,使广大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切实提高绿色福祉和绿色获得感。
扫一扫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