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从“发展”的视角和“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学科的名称,用“性别学”更符合学科发展的内涵与趋势;若考虑中国的特色,目前可以使用“妇女/性别学”作为过渡,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中国妇女学研究的发展源头,与社会主义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相一致;又与国际接轨,与主流学界相一致。
■ 赵媛 黄雅婷
妇女研究在当代已从边缘走向显学,但妇女与性别研究作为一个“学科”,依然面临许多瓶颈。《中国妇女报》之《新女学》推出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再思考”专题讨论,以及此前发表的《命名与建构:妇女学学科建设新思考》(畅引婷)一文,引发笔者进一步思考。
学科名称确定应有发展视角
妇女研究是当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结果,我国妇女研究自诞生以来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传入我国,并与社会或民族革命结盟,开展了诸多社会性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关于妇女研究的热潮,所以我国的相关研究最早就命名为“妇女研究”,这里的“妇女”,主要还不是指自然属性上的“女性”,更多的具有社会属性。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伴随经济社会改革,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关于妇女研究的高峰。因经济社会改革引发的系列新旧妇女问题,重新凸显了妇女研究的现实意义。不同于前期推动妇女研究的主要为男性,这一新浪潮以妇女自我意识的崛起、妇女新组织的组建、维护妇女权益行动新形式的创建和有关妇女新话语的开创为特征。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妇女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妇女运动的促动和支持,但妇女研究最终只能采用科学方法并遵循自身发展逻辑”,由此“妇女学”在我国正式建立,基于妇女研究的起源,自然沿用了“妇女学”作为学科名称,学者们相继对学科发展和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时代发展,人们对“妇女学”名称的认识也在变化。正如魏国英所指出的,若从学科基本理论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中国的女性研究对象经历了从“运动”“问题”到“人”的转变。中国的女性研究与妇女运动相伴而生;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更多关注“妇女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女性学”研究被广泛关注,女性学从“人”的角度、即作为人的一半来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女性学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再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方面,通常情况下认为妇女是成年女性的通称,而女性泛指并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如果用“妇女学”这一名称,是否将研究对象、内容和范畴收缩了;另一方面, 由于汉语中表示男子的词语中没有与“妇女”相对应的词语,有人认为使用“妇女”称呼女性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而且“妇”字的繁体形式也极其突出旧社会女性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应该用“女性”来表示性别为女的人和群体。一段时期我国对女性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引起很大关注:女性学相关课程进入了更多的大学校园;1997年北京大学设置了女性学硕士学位;2000年出版了第一本以“女性学”概念命名的教材《女性学概论》;2001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女性学系,2006年开启女性学本科生培养工作;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设置女性教育硕士学位等。
然而,若以“女性学”取代“妇女学”,将“女性学”界定为“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儿童学、青年学、老年学等,有可能会将“妇女学”的概念狭义化。与儿童学、青年学、老年学等有所不同的,恰恰就是妇女学与妇女研究的关系:它是以妇女研究乃至妇女运动为前提并为背景的;可以以妇女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妇女为出发点而及其他;它可以属于认识论范畴,也可以是方法论的,因此这又引发了对 “女性学”作为学科名称的思考与疑问。
学科名称确定应有全球视角
妇女学的学科化最早出现在美国,从语言用词上的变化来看:早年称之为“女权主义”,而后称为女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又以社会性别研究对学术界进行冲击。
李小江老师也认为,世界各国已经广泛发展起来的妇女研究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最常见的,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二类出现在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如人口学、社会学、性学、发展研究和婚姻家庭研究中,由于妇女研究的渗透,促使边缘科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第三类最具革命性,即方法论革命。
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流行起来,但“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是由生物学决定”的认识却有着更长的历史。尽管从不同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提出了各种疑问和争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说明这一概念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地位,说明它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女性学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摒弃了早期对抗、冲突的特征,并且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建立起一种和谐、互补的两性关系。除此之外,性别学还更多的是将Gender作为方法论来认识世界的。
鉴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从“发展”视角和“全球”视角审视学科名称,用“性别学”更符合学科发展的内涵与趋势;若考虑中国特色,目前可使用“妇女/性别学”作为过渡,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中国妇女学研究的发展源头,与社会主义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相一致;又与国际接轨,与主流学界相一致。
(赵媛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黄雅婷为该校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