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荣在合作社前。 高丽/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高丽 王永钦 富东燕
凌晨3点钟的大草原还未完全苏醒,金荣和自家的奶牛先醒了。奶牛是被金荣“叫醒”的,她要挨个为它们挤奶。这样的劳作习惯,52岁的金荣已坚持了近30年。
其实金荣的奋斗史颇令人敬佩——作为一名贫困女牧民,起初做奶皮子只是自家食用,前来歇脚的游客,因她家香气扑鼻的奶酪,就想尝尝,她大方分享。品尝后,游客非要掏钱买一些带回去,她拒不收钱。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购买,供不应求,她“被动”做起了生意。还是不够卖,她就大方分享制作经验,拉附近的牧民姐妹一起制作。于是,“小作坊”成了“合作社”——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苏金宝力高奶制品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一天能卖2000多元,即使疫情期间,也完全不担心销量。”谈及现在的规模,金荣用蒙古语介绍,气定神闲。但其实这也是金荣的“短板”,她完全不会汉语,却将自己和合作社发展得顺风顺水。
“很能吃苦,很有智慧,懂得合作共赢。”随同的兴安盟科右前旗工作人员时秀霞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评价她眼中的金荣。
近两年,金荣在合作社先后投入100万元,引进优质奶牛、购置先进设备、定制包装盒、扩大合作社规模,并开发出十多种奶制品。聪明的金荣利用牛奶加工制作的口红、肥皂,仅去年就销售500多套,上演“让牛吃草,‘挤’出口红”的美丽蝶变。
蝶变不仅发生在金荣身上,还有整个大草原。乌兰毛都草原的那达慕大会,因金荣的带动,越来越火,如今还形成了以她为中心的超大旅游圈,金荣的生意也越来越旺。
金荣和大草原之间,谁成就了谁?“相互成就。”这是时秀霞的答案,直通到草原深处、金荣家门口的柏油路也给出了佐证,那是国家为草原儿女建设的一条通往富裕、开放的通道。
“不能只富了自己,要和大家一起致富。”因金荣的带动,附近300多名女牧民就业了。不止于此,合作社每年举办一次奶食品制作培训班,吸引着众多女牧民前往。
金荣如一颗草原明珠,在闪闪发着光,照亮了一片草原。而北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里,女书记哈斯托亚在牧民眼中一样带着光亮。
哈斯托亚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党支部书记已有12个年头。采访当天,草原烈日当空,哈斯托亚身着厚实的民族服饰,一遍遍向来访者介绍本嘎查的新日子,脑门冒出细细的汗珠,她依旧气定神闲,信心十足。正因这样的信心传递,她在牧民中有着好口碑,几次连任,大家愿意跟着她奔小康。
“牧民都有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家有机井,都用上了自来水。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老人有了社保,孩子都有学上,牧民都有医保,每天通过手机、电视就能随时了解外面的变化,通过网络就能把草原特产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哈斯托亚没有辜负信赖,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嘎查43户贫困群众2017年底全部脱贫,2018年5月底,退出了贫困嘎查序列。
哈斯托亚始终将自己的职责比喻成“操持一个大家”,村民就是家人,大小事她都管,嘎查的男女青年婚事也操心,青年小伙阿日斯楞如今的好日子就令她骄傲。
草原上一座北欧风格房屋,内部装修洋气典雅,水冲式卫生间、时兴家电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阿日斯楞的婚房,新娘子正是哈斯托亚介绍的。
阿日斯楞是孤儿,少年时困苦无依,成年后靠着国家给予的养殖牛羊及畜草平衡补贴,勤劳肯干的阿日斯楞每年收入有20万元。看着小两口红火的小日子,沉稳的哈斯托亚眉开眼笑。
收获后的喜悦一样绽放在谢彩云脸上。她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去”,南下打拼了10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美丽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
夏天的阿尔山,满眼绿意,走进浩瀚林海,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漫向天际。绿水青山不仅带来了生态的平衡,也带来了大自然的馈赠,树皮画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树皮画使用的是白桦树皮,从倒木和枯木上取材,其纤维细密、纵横无痕、薄层如纸,是一种特有的原材料,通过精细地剪贴可以制作成精美的树皮画,永不褪色,适合收藏。
2017年,谢彩云通过政府招聘来到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情况并不乐观,主打的纯手工艺品树皮画基本处于滞销状态。
谢彩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整改方案,让公司车间真正动了起来。她通过整合“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每年为白狼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4年累计发放分红近30万元。45个贫困家庭的女主人利用干家务的闲暇,用桦树皮作画,既拿月薪又有分红,生活与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姐妹们有了新变化,而谢彩云又有了新设想:“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想设计用树皮画装饰的服饰,制作一些树皮画的动漫,建一个树皮画的博物馆,吸引更多游客来看阿尔山地区的非遗展览,告诉更多人树皮画的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