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7/2020072384280488401044fb829ea9a0d84bba4d.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彭芸 韩亚聪 姜军旗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曾几何时,贵州是山大沟深的代名词,贫瘠、落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7/23/071025.html

等待处理…

荒地变成“摇钱树” 社区“圆梦”新生活

贵州大山深处的幸福小康路

2020/7/23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彭芸 韩亚聪 姜军旗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曾几何时,贵州是山大沟深的代名词,贫瘠、落后成为这片土地相生相伴、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

在贵州省近2000万的女性人口中,农村妇女人口占65%左右。贫困妇女占贫困人口总数将近一半。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40年的时间里,贵州共减少贫困妇女人口688万人,脱贫成就有目共睹。脱贫的“贵州路径”正在成为可复制的经验,而从大山深处趟出来的小康之路也越走越宽。

“亮剑黑茄”助增收 农村妇女端上“铁饭碗”

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脚下,汇川区泗渡镇观坝坝区3500亩“亮剑黑茄”迎来丰收。中午时分,一群农妇正在田里忙碌采收,冷链运输车正等候在路旁,一派繁忙……

泗渡镇坝区是贵州少数集中连片的万亩坝区,条件得天独厚。泗渡镇党委书记、观坝坝长王倩告诉记者,伴随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贵州省加快了贫困山区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汇川区就在观坝成立观坝工业园区,选定了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采摘周期长的嫁接茄,将原来一片撂荒土地打造成了万亩茄子产业示范带。

群众的土地全部归于合作社管理,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还能入股分红,村民收入分配按“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入股分红股金”结算,村民的幸福指数连年增加。仅一年时间,产业示范带的茄子便销往全国各地,万亩荒地变成了“摇钱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34岁的黎梅芬和坝区其他农妇一样,成为这波产业革命的受益者。丈夫长年在外务工,黎梅芬要照顾孩子,没办法外出务工,自打茄子产业示范带建成,现在她每天到坝区务工,一个月有近2000元工资。

据王倩介绍:“产区里的工人有超过70%是农村妇女,在这里她们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能够照顾家庭,更可以为家庭增收。”

从家庭主妇变身产业工人,黎梅芬生活充实了,也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家庭开支,“在这里干活离家近,能照顾孩子和公婆,感觉比以前的生活更有意思了。”

指尖经济照亮脱贫之路

“当初我给公司取名‘牵手’,是希望牵手更多的人,一起发展竹编工艺,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我的员工中留守妇女占80%”。贵州赤水竹编六代传承人杨昌芹自豪地告诉记者。

染绘、刺绣、编织、雕刻……在贵州,手工技艺是每一个勤劳的少数民族妇女一生修炼的功课。而这些技术宝藏过去只被当做家庭生活基本技能“养在深闺”,如今,这些妇女特色手工产业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经济支柱,成为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巨大助力。

贵州赤水有着132万亩的竹林资源,赤水竹编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2012年,22岁苗家妹子杨昌芹在经历了10余年风雨的创业路后,在传承和发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同时,也将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黄金”。

在自己的事业从小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的同时,为了帮助当地竹农获得一技之长,杨昌芹还义务培训近千名贫困群众竹编手艺,带动当地贫困妇女走出了困境,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2013年起,旨在发展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的“锦绣计划”在贵州推出,至今已带动包括留守妇女和返乡女农民工在内的50万妇女增收致富,成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和重要载体。

苗家妇女在幸福社区“圆梦”新生活

拔地而起的居民楼,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整洁的小区,生活超市、幼儿园、社区医院一应俱全……初夏,行走在贵州省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觉让人耳目一新。

这处148栋居民楼林立的安置点,目前共有搬迁群众6372户,其中有妇女13695人。

涉及七星关区34个乡镇(街道),为了确保搬迁民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在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方面,柏杨林街道群团工作站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记者见到了搬迁到此的社区居民、苗家女周巧。

2018年,周巧的丈夫因患癌症去世,留下4个年幼的孩子和一笔不小的债务,为了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和偿还债务,周巧一度不得不靠到工地搬砖、背水泥打零工挣钱,生活异常艰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周巧来到了现在的幸福社区,她的处境很快就引起了社区群团工作站的注意。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们把我聘为社区文化志愿者,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这里圆了自己的梦想——在群团工作站的支持下,我负责组建了一支苗族歌舞队,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周巧的话语充满了感激之情。

不仅如此,幸福社区还将周巧的三个孩子纳入“希望小课堂”的管理,为她解除后顾之忧。自强不息的周巧还登上了幸福社区“巾帼之星”光荣榜,她的经历鼓舞了周围越来越多的妇女积极就业、实现梦想。

针对辖区搬迁妇女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柏杨林街道社区多渠道方便她们就业,建立扶贫车间;设立扶贫公益专岗;引导妇女到经济开发区务工就业等。

“就业是街道社区工作的抓手,也是搬迁居民的定心丸。” 柏杨林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居晓娟对记者说。

目前柏杨林街道扶贫车间共有6个,在其中就业的妇女有511人,实现了每家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扫一扫

更多精彩

上篇:没有了
下篇:坚决纠正就业中的 地域、性别等歧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