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7/pc202007157d7d619eae894e949dfb93bbe93828b6.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近日陷入舆论漩涡的“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可以说挑战着人们的认知极限,也引发了公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7/15/070811.html

等待处理…

写博士论文的“神童”越少越好

2020/7/15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近日陷入舆论漩涡的“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可以说挑战着人们的认知极限,也引发了公众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种种质疑。在科技创新面前,即便是“业余”,也应该始终秉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而不是以包装塑造“神童”,以特权扰乱公平。

对于当下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不会低估,还非常乐见其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能淡化质疑、无限宽容,被“假象”随意蒙蔽。

就像网友所说,4天时间,从对基因知识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运用”,再到不久后完成《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不仅对于6年级的孩子,即便是硕士博士,也都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获奖学生陈某某,系该所研究员之子”,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的声明一方面回应了质疑,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公众进一步的关注和猜测:研究成果是不是“移花接木”?相关人员是否存在滥用职权?大赛的公平性和可信度还剩几分?如何让比赛回归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初心?

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待官方的“剥茧抽丝”和监督治理,但对于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素养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于青少年而言,在竞赛中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勇敢展示自我,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途径。但这前提是有品德、有责任、讲诚信。

无论是为了塑造“神童”的身份,还是为了获得中高考加分,都要“取之有道”,失去诚信甚至亵渎诚信的“科技创新”,终究会“跑偏”,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认知和人格的塑造期,此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细心呵护、精心“浇灌”。

家长们要以良好品德扮演“正向角色”,让优良家风滋润幼小心灵。“拔苗助长”、弄虚作假,践踏道德和公平的底线,不仅不会教育好孩子,还会把孩子“玩儿坏”。“促进孩子成长”的背后,若暗藏着“家长资源的提前转移”,不仅会让自己家风“变了味”,也会让教育公平“藏了污”。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坚守底线,对于涉及青少年的事情,要尊重规律、遵守规则、恪守公平。要时刻意识到,这是影响孩子人生、事关家国未来的大事,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但那种“不切实际”的“神童”,还是少些为好。

上篇:一次毕业旅行成为“疆果东送”电商
下篇:南粤新追求:居住营商两相宜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