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7/pc202007015a5f40e9a21547e2b0b48081c2ef9bc3.jpg
“云桥”虽小,孔径的跨度却特别大,远看如一道雨后的彩虹。桥下河道蛇形弯曲,水流缓缓,清澈见底。■ 袁乃中 凡是去过上海市嘉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7/03/070462.html

等待处理…

情系“云桥”

2020/7/1

“云桥”虽小,孔径的跨度却特别大,远看如一道雨后的彩虹。桥下河道蛇形弯曲,水流缓缓,清澈见底。

■ 袁乃中

凡是去过上海市嘉定区旅游景点“百佛园”的,都会看到院内左侧有一座用钢筋水泥构造、外观铺设大理石和花岗岩的单孔拱桥,桥面宽2.5米,长度也不足10米,在两边的护栏石壁上,用端庄厚重的笔墨书写着“云桥”两字,巧功雕镂,翠绿醒目。

其实,小桥四周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即使抬起头仰望,也是树叶稠密难见天空,何“云”之有?然而主人为什么要取名“云桥”?

“云桥”虽小,孔径的跨度却特别大,远看如一道雨后的彩虹。桥下河道蛇形弯曲,水流缓缓,清澈见底。两岸的花草葱茏,山橘、柿子、石榴等果树满目皆是,真是一幅浓淡两相宜的水墨画。更有趣的是一尊尊不足一米来高的石雕罗汉像竖立在河岸两旁,慈眉善目,形态可掬,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赏。

这条河取名为“罗汉塘”。

这别具一格的人造景观,“百佛园”的主人许四海确实是费了一番功夫。说起他的创作意图还真是事出有因、一言难尽。

许四海为江苏盐城人,幼年失怙,家境贫寒,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5岁那年,他随母亲讨饭到上海,拾破烂、捡煤渣、打零工……年复一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有了翻身感的许四海正当年富力强时,他积极报名参军,当上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在部队表现优秀多次立功,复员后安排在上海公用事业学校学生科,任科长。

许四海从小天资聪明,心灵手巧,喜欢捏泥巴,塑泥人,制成各种小玩具、小动物。参加工作后常常利用休假日去上海各处的古玩市场觅旧寻宝。后来他“淘”了几把紫砂壶,视为至宝,爱不释手,继而又突发奇想,天天像着了魔似的也学做起壶来,一发不可收拾。可是,这种业余级别的手工制品毕竟粗陋不堪,拿不出手,常常被人耻笑,自己也羞愧难言。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听人介绍,我国著名山水花鸟国画家唐云先生酷爱紫砂壶,家中还珍藏着几把历代的“孤品”,特别是清代篆刻名家陈曼生的八把“曼生壶”,堪称一绝。

许四海喜出望外,他是初生之犊,胆气十足,捧着自制的茶壶,毛遂自荐去唐云先生家登门拜访。大画家对这位素不相识又突兀到来的年轻人也不嫌弃,他用浓重的家乡杭州话说:“你也是矢志不渝酷爱壶艺,难能可贵啊。不过你现在是国家干部,我倒认为我们国家不缺什么‘科长’,倒是缺艺术家呀……”言语不多,悟者自明。也是此生有缘,古稀之年的唐云如伯乐相马,看到许四海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当即破例收他为关门弟子。有名师指路,许四海辞去公职,直奔我国紫砂之乡宜兴学习制壶去了。

许四海学艺两年回到上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制壶技术大有长进。他带了几把得意之作奉献给唐云,果然得到恩师赞誉。从此,俩人竟携手合作起来,唐云题词作画,许四海亲自制壶,取名“云海壶”,久而久之,远近闻名。 师徒俩人交往越来越密切,情同父子,合作了整整十年之久,共有三十多个品种的“云海壶”,件件弥足珍贵。在国画大师唐云的艺术熏陶下,许四海触类旁通,视野打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制壶外,更加注重紫砂壶文化的研究和探索。1987年,他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恩师唐云为此题写了馆名。

1993年10月,唐云先生不幸去世,许四海缅怀老师生前与佛结缘,慈悲为怀,常常自誉为行善天下的罗汉。他将自己新开发的一座园林命名为“百佛园”,园内重新开挖、改造一条小河,取名“罗汉塘”,并建造一座“云桥”。如果将两者名称拼在一起:“罗汉塘(唐)云桥”,可见用心良苦,对恩师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唐云诞辰百年之际,许四海又塑老师半身铜像,放在自己办公室内,陪伴终生。

年逾古稀的许四海,经常会一人独步“云桥”,双手合十,默默心语,与恩师隔空对话:“愿恩师在天有灵,四海将沿袭您的精神和事业,世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我将在云海深处与您聚首,延续师徒之谊……”泪水涟涟,浸湿衣襟。

2020年6月5日清晨,壶艺大师许四海仙逝,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上篇:不厌夸示
下篇:生活在此处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