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7/20200702f2215d7774454957be88e559c919cf8b.jpg
▲ 落户星火村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 ▲身着民族服饰的星火村妇女在村里的门球场准备打门球。 刘丽君/摄 □ 中国妇女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7/02/070472.html

等待处理…

黑龙江桦川县富民强村“进行时”

激活“一潭死水” 实现“美丽蝶变”

2020/7/2

▲ 落户星火村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

▲身着民族服饰的星火村妇女在村里的门球场准备打门球。

刘丽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贾莹莹 高丽 刘丽君

家住黑龙江佳木斯桦川县星火村的吉炳浩做梦也没想到,13岁时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如今竟变成了现实。

“小时候在生产队看电影,看到现代化的城镇,我就在心里嘀咕,啥时候我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啊!”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吉炳浩抬眼望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和一排排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房屋,乐呵呵地说:“现在梦想成真了!”

“以前30多户挤在小土坯房里,家里穷得没有件像样衣服。”如今已经75岁的吉炳浩回忆起当年的日子,清晰如昨。几十年间,星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鳞次栉比的楼房,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节节高”。自来水、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实实在在。

挖掘民俗特色:“星火精神”奔小康

星火村是中国第一集体农庄发源地。1951年,在金白山和李在根的领导下,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发展水稻种植业,为省内外提供优良稻种2000多万斤,开创了黑龙江寒地粳稻育种的先河。

然而,昔日的辉煌褪去历史的底色,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凭借朝鲜族的语言优势外出打工,星火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冒着油花”的土地没人种,村里的留守老人干着急还伸不上手,村里的发展一度陷入僵局。

2014年星火村迎来了转机,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的思路,吹活了“一潭死水”,崔济淑紧锁多年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今年76岁的崔济淑两个儿子都在上海打工,家里近30亩土地荒废多年,每年儿子都得从外地给老两口寄钱。土地流转后,承包费和到秋的二次分红,让老两口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老了咱也不给儿女添麻烦。”崔济淑乐得合不拢嘴。

星火乡党委书记南楠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土地流转后,户均可增收2000元,村里的老人们实现了老有所依。生活有了保障,崔济淑和村里的姐妹们生活更有了奔头,在村妇联的带动下,她们在家门口开辟了“生态小菜园”,种上玉米、白菜、萝卜等绿色蔬菜,自家吃不了的卖到城里,每年每人还能增收1000多元。

2018年,投资7000万元的“星火庄园一号民俗村寨”旅游项目落户星火村后,传统的朝鲜族民俗特色让星火村的发展“提档加速”。村民们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股,在享受效益分红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虽然民俗村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崔济淑和姐妹们已经看到了商机,她们打算手工制作辣白菜、米酒等朝鲜族传统特色小吃卖给游客,“到时候肯定供不应求!”崔济淑自信满满。

“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创业精神,如今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民俗特色,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星火精神”又焕发出了时代的光彩,看着家乡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80后”村妇联主席韩柳花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期待着项目营业,他们要回乡,在家门口过着小康生活。

扶智又扶志: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只要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家住苏苏村的王化阳和丈夫一宿都睡不踏实。“以前家里的房顶是泥棚,一下雨就从烟囱里往下漏。”王化阳一脸无奈。

2017年,村里为他们翻修了旧房子,换上了彩钢瓦、水泥墙,还把窗户换成了白塑钢。站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王化阳和丈夫静静地聆听着雨滴拍打窗檐的声音,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悦耳动听。

“不仅住上了新房,曾经一踩两个脚窝的泥泞村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以前的井水烧开了全是红锈,现在变成了干净的自来水……”提到近年来便利的生活,王化阳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变化始于驻村工作队入村后。曾经远近闻名的“黑三星村”,软弱瘫痪村、贫困村、难点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旧貌换新颜。

2017年,驻村工作队把先进的思想带到了村里,确定了抓党建、促扶贫、致富全村人的工作思路。为打造党员队伍,党支部设立十星考核,开展“争做十星党员夺旗争星”活动。每个党员要戴着党徽走农户、戴着党徽进支部,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拢人心,扶智又扶志。

王化阳的丈夫患脑出血多年,她家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家里6亩地每年收入不到3000元,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村里以光伏项目带动增收,就在去年秋天,王化阳得到了光伏发电的分红3000元。

拿到分红后,王化阳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开始创业,分红变成了创业的启动资金。她买了3000元的黄豆,在家自制大酱,在亲戚朋友的宣传下,在家门口就销售了5000多元。同时她还利用自家小院子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绿色蔬菜,又增收了1000多元。“咱不能总靠别人帮,自己也得靠劳动致富!”王化阳说。

在提振党员干部和村民脱贫精气神的同时,苏苏村还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富民强村的突破口,形成了肉鹅养殖、果树蔬菜种植、秸秆打包盒肉类加工等村办特色产业。苏苏村驻村工作联络队队长任铁华告诉记者,村里选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培训让他们有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开工建设、鹅雏进场、肉鹅饲养等各个环节提供就业岗位,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现在村里的首要任务就是紧盯特色产业,不断强筋健骨,通过自我‘造血’,让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苏苏村党支部书记齐更春说。

星火村和苏苏村的故事每天都在桦川县的各个村落以不同形式在“讲述”着,这两个村的“蝶变”正是桦川县脱贫攻坚的缩影。在奔赴“小康”的路上全县各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各有“高招”,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党建扶贫为主导的创新脱贫攻坚之路。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5月,桦川县正式脱贫摘帽。

/ 记者手记 /

迎着朝阳的追梦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走近它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象,在这个屹立于祖国最东端的城市,人们会以何种姿态和心境去迎接第一缕阳光。

清晨三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星火村的时候,76岁的崔济淑都会来到自己的小菜园,浇水、施肥、除草,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打理。崔济淑告诉我,这块小菜园是在外打工亲戚家的,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每当来到这儿时都会回想起当年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小菜园不仅承载着亲人之间的思念,还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在星火村,像这样的小菜园有100多块,村妇联带着平均年龄69岁的留守老人们把一片片荒地“变废为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过劳动,留守老人又找回了年轻时候的活力。他们常常一边劳作,一边唱歌跳舞,用歌声迎接冉冉升起的朝阳,用舞姿来礼赞幸福的小康生活。

天刚蒙蒙亮,家住苏苏村的王化阳就睡不着了,抬头看看钟,还不到3点钟。虽然天色还早,但她和丈夫每天都要起早将当天要卖的大酱分装好。其实王化阳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一辆三轮车,这样她就能到镇上的市场卖大酱,但是丈夫的腿前一阵刚刚受伤了,只好靠乡亲们通过朋友圈帮着吆喝宣传。为了感谢大家的捧场,只要是来家买大酱的,王化阳总是给多装一些,时间长了,她回头客越来越多,小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家庭的重担不但没有压垮王化阳,反而让她更加坚强和乐观。王化阳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她说:“新的一天总会孕育新的希望,好日子不能等靠要,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采访得越深入,听得故事越多,曾经模糊的想象就变得愈加清晰和立体。当祖国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相信很多人还沉浸在香甜的梦乡之中,但在这片孕育希望的黑土地上,怀揣梦想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逐梦旅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奔向小康生活的信念,书写着中国梦最动人的篇章。

上篇:要闻导读
下篇:记住奔跑的样子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