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6/20200629a4a66d5c4c894384a34731880033b90e.jpg
阅读提示 不允许孩子独自上街购物、独自步行上学、独自去公园玩……这是如今许多父母的做法。这种忧惧不仅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6/30/070388.html

等待处理…

为人父母的“忧惧”源自何处

——读《小动物:忧惧时代的父母》

2020/6/29

阅读提示

不允许孩子独自上街购物、独自步行上学、独自去公园玩……这是如今许多父母的做法。这种忧惧不仅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还可能来自法律的约束。但是这种做法合理吗?它会有什么代价?应该如何缓解这种忧惧?在《小动物:忧惧时代的父母》一书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其他家长、学者、作家等的访谈,探讨了这些问题。

■ 李琴

近几年,家长的育儿忧惧已被广泛提及,但这种心理恐怕很难扭转。在美国,家长如允许儿童独自在户外玩耍、如让不足一定年龄的儿童独自在家、如让儿童独自去便利店购物、如将儿童独自留在车内……都可能招致警察的造访。2018年8月出版的《Small Animals: parenthood in the age of fear》(《小动物:忧惧时代的父母》)开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事件本身很简单,即作者在一个赶飞机的匆忙午后去购物,四岁的孩子在车内看IPad视频不愿出车。因为有把握5分钟之内能返回,于是她锁了车,开小半截车窗透气,将儿子留在车内,自己冲进便利店买给孩子在飞机上需要的耳机……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却被路人拍下视频,并以抚养疏忽和虐待儿童的指控报了警。

虽然书中每个章节都由此故事开篇,但作者都会以小见大、扩展和延伸到更大、更高层面的讨论。不仅有自身感受的表达,还有其他家长、学者、研究者、作家等的访谈或引用,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成长环境、亲子关系,成家之后的经济状态,孩子出生前的育儿准备,孩子出生后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辛苦,以及其他母亲的育儿故事,职业女性家庭事业间的纠结等。作者描绘细节的能力让人佩服,也能将种种情愫都娓娓道来,表述得非常饱满。

没有上代人自由的为人父母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不断渲染被人报警后的恐惧,与朋友讨论此事时感受到的“道德评判”,被自己四岁孩子问及“你要去坐牢吗?”时的担心和难堪,和被孩子指责“是你的错”之后的羞愧和难过。作者对自己案件的结果始终保持悬念,在营造了被警察电话告知“逮捕”这个“恐惧”的高潮点之后才最终落为“100小时社区服务”的故事结局,而案件法律程序历时一年多。

之后,作者着重阐述了美国文化中的为人父母既没有上代人的自由,更受到了身边同代人的“评判”的观点,行文始终穿插法律、文化、代际的比较探讨。比如父辈教育子女如何“放养”,自己的童年如何能自由在邻里间玩耍,而当下的父母明明是“放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在“圈养”着自己的孩子。相比上一代父母,我们更有安全意识:骑车要戴安全帽、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什么是恰当的身体接触、什么是不可侵犯的身体隐私……但是现代儿童还有属于童年的自由玩耍吗?

作者讲述了一个采访对象的故事。单亲妈妈Debra Harrell让9岁的女儿在自己工作的麦当劳旁边的公园独自玩耍,被人以儿童疏于看护而报警,然后其女被送去寄养机构14天。作者提出,警察将如何审讯这个哭成泪人的母亲?这是一个真正的犯罪吗?

另外,现在的家长都口耳相传“时代不同了”,媒体曝光的危险铺天盖地,如交通事故发生比例高于过往。作者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当危险Y更有风险时我们却畏惧危险 X?就此,作者列举有关数据,死于车祸的儿童每天有几百人,而死于“热车”的儿童每年大概30人、被陌生人绑架的儿童每年不足100人。

以其自身的案例来说,开车带孩子出门是不是已经比把孩子留在车里5分钟更加危险呢?那是不是就应该不出门呢?作者指出现代美国家庭所出现的青少年网游成瘾、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缺乏独立、肥胖等等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为人父母的忧惧(parenthood fear)。

忧惧时代的代价

这种忧惧不仅是对潜在危险的所谓敏感,还有对孩子成长的所谓责任,和为人父母的所谓荣耀,以及害怕育儿的所谓失败。忧惧本身就有代价,家长会更为焦虑,比如在申请更好学校上的殚精竭虑、在选择课后班上的盲目从众、面对孩子才艺和学习成绩上的拔苗助长。家长的忧惧也自然诱致了孩子的忧惧,不允许孩子独自上街购物、不允许独自步行上学、不允许独自去公园玩,而忧惧的代价可能是儿童失去了自我独立、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期待一个缺乏独立机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18岁时能独立自主生活?

喜欢作者行文中那些能产生共鸣的点滴。比如作者想去参加一个10天的写作营,但是纠结于无法陪伴孩子,咨询其他妈妈的意见,有的鼓励,有的说10天时间有些太长,但孩子会适应,有的说能不能带着孩子一起去参加,有的说如果是爸爸,根本不会纠结这样的问题……对,这就是真实的存在,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不管什么文化,不管什么阶层,作者所展现的身为父母的战战兢兢是共性的,而面对为人父母的忧惧,父亲和母亲的反应程度又是有区别的。为何保护儿童的法律却增加了父母的忧惧?如何能既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又能缓解父母的担惊受怕?这些都是值得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的话题。

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忧惧的时代,但作者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始终保持了有限的尝试。在本书的结尾,她允许儿子在家门口卖饼干,她在屋里洗盘子,可以从窗户看着他。这时两个警察朝孩子走过来,她担心警察又要控诉她缺乏监护,将儿童独自置于室外,于是马上冲出去,向警察大喊,说自己一直在厨房看着孩子。没想到的是,这两个警察只是为了买饼干而已。

上篇:温暖·实在·充盈:《她们》中的女性关怀
下篇:语言研究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