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6/pc202006239e581f57eeed4fe2bb2769d3a19998cc.jpg
▲ 前端加大宣传,提高正确投放率。设立桶边督导员,让垃圾从“随手扔”变成“随手分”,培育市民垃圾分类文明自觉习惯;▲ 中端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6/23/070302.html

等待处理…

合肥蜀山推出“便利侠”

垃圾分类打通最后200米

2020/6/23

▲ 前端加大宣传,提高正确投放率。设立桶边督导员,让垃圾从“随手扔”变成“随手分”,培育市民垃圾分类文明自觉习惯;

▲ 中端强化收集收运能力,全面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强化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专业化队伍建设;

▲ 后端优化保障,加快建设餐厨垃圾分类投放处理场,逐步形成垃圾分类闭环操作模式,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蓓

6月12日,周五上午8∶30,“便利侠”的垃圾回收厢式车,准时停靠在安徽合肥蜀山区康鑫名家小区广场。

从自家窗口看到车子进小区,71岁的凌德珍手脚麻利地把早已捆扎好的废纸板抬上小推车,拉到楼下,待车停稳、工作人员下车,称重、装车。装好卖废纸板得来的20多元钱,凌德珍又将已经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扔进广场一侧的垃圾集中投放点。

半年多来,将垃圾分类投放、每周五向“便利侠”售卖可回收的废纸板等,已经成为凌德珍日常的“习惯”。

阵痛

这样的“习惯”得来不易。

在一年多以前,凌德珍家与“垃圾”有关的生活还是另一番模样——最近的废品回收站离家二三里路,“要走几个路口,多攒一些再去卖,省得来回跑”;家里的生活垃圾攒一包,随手扔进楼下的垃圾桶,在凌德珍所在的以回迁居民为主的康馨名家小区,当时这样处理垃圾是不少居民的常态。

2019年7月,蜀山区和“收购可回收垃圾为主”的企业“便利侠”合作,企业将废品回收车开进了小区。“因为‘便利侠’将回收物品直接送到合肥市垃圾处理终端,减少了中间商赚差价,在方便居民的同时,回收价也略高于市场”,“便利侠”企业负责人邢卫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两个多月后,又一项“革新”在康馨名家掀起风浪:在小区中心广场建分类垃圾集中投放点,撤销每栋楼下的垃圾桶。“在提倡精准分类的同时,离投放点最近的楼栋居民也要比过去多走几十米,最远要多走一两百米”,去年10月的那场“阵痛”让合肥市蜀山区垃圾分类监管中心筹备组主任吴松印象深刻:这短短的距离,横亘在居民与“垃圾分类”之间。两周的“撤桶”缓冲期之后,还是有居民随手往楼下扔。

当时,已经在“垃圾分类”之路上奋战一年多的吴松,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阵痛’是必经之路,不能因噎废食”。

聘请人员在垃圾桶边执守,现场督导,提高投放精准率;实行在规定时间(6∶30-8∶30;18∶00-20∶00)精准分类投放的积分兑换奖品制度;集中投放点还有自来水可清洗。“人工与利益引导并行,潜移默化中促使居民转变观念”。吴松记得,改变在一个月后悄然出现,“偶尔有居民图方便将垃圾放在楼下,却已经不是常态”。

类似或不同的“阵痛”也出现在该区其他三种垃圾分类推广模式的街道社区中:

去年率先在天鹅湖畔、安高城市天地等小区实行的智能化刷卡投放,在无孔不入的宣传引导和积分兑换奖品的激励下,小区居民们从“嫌麻烦”向“成习惯”转变;

在丁香花园等小区试点的厨余垃圾分类,因为要在小区边建厨余垃圾处理站,受到一些居民的反对,“近的怕有味儿,远的怕走路。顶着压力建成,运行一段时间证明没有异味,才逐渐获得居民认可”;

以民生大厦、之心城商业体为代表的自管自治模式,发挥物业自管和产权单位自治的作用,“也曾经历早期分类不到位、增加工作量后有抵触情绪等‘阵痛’,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正逐渐成为商业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在蜀山区垃圾分类工作从试点到推广的实践中,一些与居民密切相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之前与支付宝合作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平台,老年人不会用,会使用的年轻人可预约上门时间却常常与上班时间冲突,平台使用率并不高。“便利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习惯

在吴松看来,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形成,与全区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的多模式推动有很大关系。

“此外,在制度层面,蜀山区于2017年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2018年在全省县区层面率先成立垃圾分类监管中心并出台实施方案。在法治层面,2019年《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实施后开出全省首张垃圾分类罚单,循序渐进,坚持以法治为基础”,吴松表示。

同时,在后端,建成全省首座餐厨垃圾资源社区利用站,服务周边3000户居民,每天处理餐厨垃圾1吨,每天产生50公斤有机肥,居民可自行取用,实现了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目前,一座可日处理1000吨厨余垃圾的有机资源处理中心也即将在蜀山区小庙镇投建。“这些为垃圾分类中最难推进的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有力的后端保障”,吴松说。

6月12日中午,位于皖河路的“便利侠”垃圾分类洪岗社区分拣站里,站长王其实和他的家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将回收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分拣站里,几乎没有积压的废品。

“自从与‘便利侠’合作,社区分拣站既获得了政府认可,也保证了店面里和店面外的整洁卫生,减少了市容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同时,我们会为站点提供更多稳定客源,他们每天回收量比过去增加1/3。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垃圾分类回收水平。这是几方受益的事。”已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在蜀山区打造了25家“2.0版废品站”的“便利侠”负责人邢卫说。

“区级综合分拣中心+社区分拣站+小区定点回收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的四级服务平台,形成了垃圾回收服务网,这项目前已覆盖230个小区的服务,串联起‘线上+线下’废品回收服务全链条,从中端解决了居家废品回收的‘最后200米’。”邢卫介绍。

此外,在蜀山区,关于垃圾分类的创新举措还包括,在全省首创垃圾分类移动式科普体验馆。该馆由两节废旧集装箱改造而成,进行全区巡展,已累计接待参观超10万人次,成为合肥学生暑期最红打卡地。

“探路”蜀山区垃圾分类工作近两年后,吴松也从最初的“忐忑”到现在的“胸有成竹”:“通过‘一个专门机构推动,四种分类模式推广,四大创新举措引领,四个示范街道推进’的‘1444’协同推动,前中后端联动发力,蜀山区垃圾分类工作‘后劲’十足”。

一组来自蜀山区城管局的数据似乎更具说服力:目前,区政府为垃圾分类投入的资金约4000万元,已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四色塑料桶11737个、公共机构不锈钢垃圾分类设备3018组,更换街边两分类箱1600组,投放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智能设备228套。截至2020年4月,该区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26个社区、295家公共机构、59所中小学。2019年分类餐厨垃圾1.9万吨、可回收物1.2万吨。2020年底将建成944座集中投放站点,全区参与垃圾分类居民可达8万户。

不过,在吴松看来,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终点”:仍要在前端加大宣传,提高正确投放率。设立桶边督导员,让垃圾从“随手扔”变成“随手分”,培育市民垃圾分类文明自觉习惯;中端强化收集收运能力。全面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强化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专业化队伍建设;后端优化保障,加快建设餐厨垃圾分类投放处理场,逐步形成垃圾分类闭环操作模式,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制止乱倒垃圾及垃圾不分类现象,形成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上篇:没有了
下篇:2天!“火眼”已就位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