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浙江开化县乡村旅游景点之一的花牵谷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徐曙光/摄
5月20日,山东阳谷县定水镇郭庄村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游客在该村扶贫月季花卉园赏花游玩。
陈清林 孙纪纲/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吴军华
■ 李菁雯
5月初以来,随着各地政府和旅游单位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初现复苏态势,但全面复苏尚待时日。目前,许多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重大损失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仍未走出困境,有的甚至面临破产。
“乡村旅游产业因其旅游目的地位于城市周边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及体验项目多在户外的疫情防控优势,具有领先复苏的条件。”福建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于立华近日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独家采访时乐观地表示,虽然疫情给乡村旅游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经营者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并克服自身及产业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产业全面复苏做好功课。
创新经营服务,应对新变化新情况
“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在变化之中准确预测潮流趋势,及时应对。比如,疫情过后,人们的旅游需求是否会发生新变化?旅游消费是否会出现新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样才能化危为机。”于立华说。
那么,乡村旅游经营者如何应对新变化、新情况呢?
“要有创新!”于立华说,创新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整体创新,也可以是局部突破。将新技术、新工具应用到乡村旅游经营,就是一项创新。比如,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线上预约对游客限流分流,还可以充分利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与VR等技术,进行线上推广,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扩大潜在游客储备。“现在,浙江省很多民宿、农家乐都开通了网上直播,展示自己的特色住宿、餐饮等等,达到快速吸粉的效果。”
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卫生安全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于立华提醒说,今后,农家乐、民宿的卫生基础设施问题、环境卫生问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与习惯问题将更加突显。这些问题不解决好,相关设施不完善,一定影响自己的客源。
于立华建议,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绷紧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根弦,在全面复苏条件具备之前,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逐步复产,不能盲目扩大接待量;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手段,提高卫生管理能力和卫生防疫水平,以应对游客趋高的卫生防疫要求,让游客们玩得开心,玩得放心。
围绕“乡”字做文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于立华说,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乡村旅游产品数量大大增加,形式也日趋多样,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市场变化以及游客需求的普遍性问题。比如,“乡”味不浓、“乡”魂难觅、“乡”土流失、千“乡”一面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以后,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制约乡村旅游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因此,不管从业者、企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都应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应对措施。
于立华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一是要开发“乡”味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从景观设计、建筑形式到旅游项目、服务风格,所有环节与节点都要体现出乡村特色,给游客浓厚的乡村氛围和沉浸感;二是要筑牢“乡”魂本底,做好乡村文化传承、传播,以乡村文化为内核,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体验;三是要守住“乡”土底线,地方政府要用可持续理念实践乡村旅游发展,照护美好家园;四是要各“乡”其“乡”,“乡”而不同,即打造特色,做到差异化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效益。她说,安徽西递古村讲好徽商故事,发扬传统文化魅力,让游客感受徽商文化的魅力,就是做好“乡”字文章的成功案例。
“经营者的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于立华说,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企业家要利用业务尚未全面恢复的这段时间进行整顿提高,组织从业人员多学习,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沉下心来学习、体验、积累,了解乡情、乡景、乡俗、乡民,传承乡魂乡风,讲好乡村故事。”
于立华还建议,疫情下半场,乡村旅游行业更要抱团取暖,形成合力,通过业态整合,激发乡村旅游消费动力。此外,地方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扶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