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凯
“倡导以乳腺癌作为恶性肿瘤‘慢病管理’标杆,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在肿瘤领域进一步落地。” 这是在6月5日~12日“2020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上的主要倡议。这次大会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等联合主办,数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国内外数百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内分泌、妇科生殖等跨领域专家线上交流,围绕健康中国肿瘤管理、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等话题深入探讨。
2017年3月,在众多院士关怀与主持下,乳腺癌专家携手国内众多跨领域专家共同倡议成立了“肿瘤健康管理联盟”,率先在乳腺癌领域开启“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创建与实施,以乳腺癌为恶性肿瘤“慢病化管理”标杆,在探索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及“慢病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癌症是我国居民目前第一死因,一半以上肿瘤患者发现即是中晚期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表明,近10多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癌症是我国居民目前第一死因,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
乳腺癌作为目前国内治愈率最高、生存期最长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肿瘤慢病的“代表”病种。2010~2014年,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3.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说,虽然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已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要实现癌症总体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还需各机构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质量控制工作。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趋势、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癌症高危因素交错且难以控制,导致我国对于癌症防治难度大。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差异、人口素质差距大,加之对于常见恶性肿瘤的有效筛查技术手段不统一、早期诊断技术水平低等,导致我国癌症发现晚,一半以上肿瘤患者发现即处于中晚期,由此带来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刘芝华教授认为,肿瘤致病因素复杂,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从癌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高危因素防治、筛査和早诊早治、精准诊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出发,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通过科技进步提升肿瘤治疗水平。
患癌10年后,心血管病引发死亡率已超过乳腺癌本身
伴随着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的提高,生存时间显著延长,更多患者进入到漫长的慢病期。著名心血管专家张运院士指出,“肿瘤伴随疾病”在患者生存期变长后成为应特别关注的问题。据统计,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后,心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甚至超过了乳腺癌本身。
“肿瘤伴随疾病”是指非直接与肿瘤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乳腺癌的常见伴随疾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以及焦虑抑郁等。因此单一治疗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大多数肿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随着肿瘤患者治疗手段的增多以及治疗时间和生存期的延长,出现的合并症增多。过去放射治疗引起心脏损伤降低患者的获益,而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地位的提升,这类药很多对心血管的影响也日趋凸显。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强调:“实现对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全方位’提升,要着眼于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在治疗癌症的同时,通过跨学科协作,将对伴随疾病风险的干预关口提前,并在慢病管理期,对患者包括疾病与整体健康的长期随访以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贯穿全部治疗周期乃至整体生存期。”
早诊早治、精准治疗是乳腺癌诊疗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83.2%,在既往10年间提高了7.3%,但与美国5年生存率90.2%的数字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我国乳腺癌治愈率,早诊早治是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乳腺癌早期发现率不足20%,通过筛查发现的比例更不足5%。
可喜的是,通过《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覆盖慢病周期的康复人群外,针对目前我国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规范不统一、检出率不足的现状,随着《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的正式发布,又将乳腺癌防控战线覆盖到癌前周期的健康人群,关注高危人群,开展预防与筛查,在减少癌症发病率的同时提高癌症早诊率。
不仅如此,目前乳腺癌诊疗模式也由“经验医学”经过“循证医学”发展为“精准医学”阶段,“未来,分子分型下的靶点挖掘、精准治疗将是乳腺诊疗的发展方向,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可达到按驱动性基因改变对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