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6/202006163c14ee7a748c4b89b9eff72665e2686c.jpg
底层文学,主要是指由底层写作者或非底层写作者表现底层经验或底层生存记忆的文学表述。《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关注占人口相当比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6/16/070072.html

等待处理…

《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体现人文社科研究应有的温度

2020/6/16

底层文学,主要是指由底层写作者或非底层写作者表现底层经验或底层生存记忆的文学表述。《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关注占人口相当比重的社会弱势群体底层生活境况尤其是他们在文学上的呈现,对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底层文学的不同类型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温度。

■ 李心峰

收到李新博士刚刚问世的专著《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书的标题与目录像一个拥有强大引力的磁场,深深牵动着我的阅读兴趣。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一下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底层叙事。

实际上,近年来我开始关注底层尤其是农民工的问题,还有一个诱因。2017年3月,我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一期研修班。在听课过程中,我听到中央党校一位著名教授对我国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的若干看法。他认为,农民工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工人群体中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巨变,工人阶级数量剧增。而这一深刻的历史巨变,蕴蓄了极大的社会正能量,也大大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他对该群体至今仍被称为“农民工”而未能作为“工人阶级”得到“正名”而深感遗憾乃至忧虑,因为这关涉到该群体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底层文学”之界定

读完《新世纪底层叙事研究》,我想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撰写的序言中说过的一句话:“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李新这部专著可能还无法与费老的相提并论,但书稿论点之明确,以及描写、叙述之翔实这两个方面,同样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所谓论点之明确,这首先体现在,作为全书讨论的逻辑前提,作者一开始便对“底层”之概念、“底层文学”之概念及其缘起、内涵、争论等做了认真细致的辨析、梳理,包括对于“底层文学”与所谓“打工文学”等相关联的文学现象相互关系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底层文学做了这样的界定:“底层文学,主要是指由底层写作者或非底层写作者表现底层经验或底层生存记忆的文学表述;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形式,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为主要内容,以同情与悲悯之情为主要情感基调,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更具有时代性。”作者对底层文学的界定,是在以往学界有关底层文学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辨析扬弃各种观点综合熔铸而成。而且,她并非要对“底层文学”作一般理论概念的思辨,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历史语境中发生、演变的历史的、具体的文学思潮来把握的。

有了这样一个逻辑基础,作者在后文中,依次展开,逐层递进讨论了底层立场、底层叙事精神,并对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不同类型、大致发展过程,作了生动翔实的描述。让像我这样对于新世纪底层文学所知甚少的读者,有了一个整体的、概貌的了解。这对一位作者的视野与选择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理性分析与冷峻批评

当然,作为一部研究专著,不能止步于为读者提供一张简明了解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地图。可贵的是,作者在做这种生动翔实的描述的同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底层文学现象作了深度阐释,并给予了理性评价。

作者将底层叙述具体区别为“指向底层”的叙述、“为了底层”的叙述和“来自底层自身”的叙述,又把这三种底层叙述归纳概括为“底层的自我表述”与“知识者的底层表述”两大类型,分别探讨它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审美艺术取向,我认为这样的探讨很有价值。

而作者着重探讨底层的边际人身份以及由此带来的底层主体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危机与困境,和这种存在与认知上的困境带来的心理焦虑与体验困惑,则带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位人文学者可贵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在作者理性的学理探索上,平添了阵阵暖意。

在全书最后一章,作者对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发展进程,作了一种历史性的反思与客观理性的评价,这在我看来尤其难得。由于底层文学聚焦社会底层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人们易于从“政治正确”的立场出发给予关注、同情、赞扬,容易看到它的成就与优点,而不易或不愿看到它的缺陷与局限,不愿或不敢对它的不足提出批评。本书的作者却能够排除任何主观成见,将新世纪底层文学作为一种理性反思的对象,既热情而充分地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及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不避讳它的问题与缺陷。如部分作品在叙述视角上的“过度宣扬苦难”、“知识层的底层叙述”有些难以得到底层的认同、底层文学的创作与它在底层的文学接受发生某种脱节、底层文学作品中较普遍存在的艺术缺失等问题,作者均做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和冷峻的批评。这样的反思与批评,对于底层文学的未来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从总体上看,本书选择“新世纪底层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占人口相当比重的社会弱势群体底层生活境况尤其是他们在文学上的呈现,可以说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的讲话》中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温度。关注、关切、关爱并切实改善底层民众的境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为此尽一份力。

(作者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上篇:揭秘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如何勾结与妥协
下篇: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