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丁秀伟
□ 朱丽叶
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扶贫产业园区的“小蜂农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给巴旦木、核桃等当地特产的坚果进行剥壳、烘烤、拣选、分级和精深加工等工作。
“莎车县是全国唯一的巴旦木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巴旦木主产区。巴旦木是莎车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县种植面积90多万亩。”任长艳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介绍,尽管当地物产丰富,但经济仍远远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
2010年,中国商界杰出女性、上海市妇联执委、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艳响应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号召产业援疆,成为首批落户喀什的上海市重点援疆企业。在新疆喀什地区先后成立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新疆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国家级红枣产业化标准示范区、巴旦木深加工厂、藜麦深加工厂等。
莎车县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一直难以摆脱与贫困、落后等字眼的纠缠。为了助力莎车县早日实现脱贫摘帽,任长艳创建的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18年在莎车投资建设了新疆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巴旦木油、核桃油的深加工及每日坚果、琥珀核桃仁、巴旦木牛轧糖等炒货生产,巴旦木营养代餐粉的深加工和各类干果制品等特色产品。
此外,“小蜂农业”结对21个贫困村,收购巴旦木、核桃、大枣、杏干、苹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产品研发、田间地头原料收购、精深加工和销售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工厂产能可达3000吨,力争产值达到1个亿。”任长艳说,自己希望努力实现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提供一个岗位,改善一个家庭。为其他有意落户新疆莎车县的企业做出“先行者”榜样和示范。
“小蜂农业”是任长艳援疆工作的一大成果,同时也是她产业援疆10年的一个缩影。
2010年,任长艳积极响应援疆精神,参与上海对口援疆工作,在喀什地区泽普县建设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成为首批援疆落户喀什的上海企业。上海到新疆喀什地区5600公里也依然阻隔不了任长艳援疆扶贫的决心。
初到泽普县,一边要面对地域偏远、文化差异、设施落后等困境,一边要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天气干热造成眼睛疼、流鼻血、连续不断地干咳成了家常便饭。任长艳却说:“我们是来援疆的,肩负着社会责任。”能不能做好“援”字,才是她最关心的。
一点一点地开垦荒地,一棵一棵地种植果树,10年援疆克服万难。如今,闽龙达拥有1200亩国家级有机红枣种植示范基地和占地面积340亩的生产加工产业园。作为援疆企业,闽龙达一直以来围绕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对喀什地区四县贫困户们种植的农特产展开包收托底,再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公司利用本地资源加工红枣、核桃、甜杏等各类林果产品,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泽普助力脱贫攻坚、增进民族团结的模范企业。
立足莎车、泽普,辐射喀什4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任长艳将上海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高效制度、创新思想带到了新疆。把发展产业作为主渠道,把促进就业作为助推力,用“造血”的方式为新疆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将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今朝的“百果园”,让企业真正在新疆落地生根。
巾帼扶贫不让须眉,既做“排头兵”也做“实干家”。2019年,成功助力泽普县实现脱贫摘帽后,任长艳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用“线上+线下”24小时在线的消费扶贫新模式不断提升扶贫高度,扩大扶贫格局。
有一份情感,跨越千山万里;有一种情谊,绵延万水千山。在祖国西域的辽阔疆土上,任长艳心怀对扶贫事业的满腔热忱,用实干书写着沪疆两地人民心手相牵的情缘。任长艳,也是许多维吾尔族兄弟姐妹口中的“阿恰”(维语,意为大姐)。她用十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中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产业帮助和带动了一大批当地贫困农民脱贫,为上海的产业援疆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更多的维吾尔族朋友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以及上海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