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一书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黄婷
垃圾丢弃后真的就远离我们,与我们无关了吗?其实不然。假如你点了一份外卖,不久后,废弃的外卖盒和你扔的其他垃圾就会到拾荒者手上。拾荒者将它们卖给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站再卖给回收再造工厂。一些垃圾再造后,会变成塑胶玩具被你买回家,不能被再造的垃圾被焚烧后变成一缕烟尘,和空气混合后被你吸入体内。
这个场景出现在《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月出版)一书中。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胡嘉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对以收售废品为生的人群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数十年的走访,记录了拾荒者的故事,也以废品为出发点,审视了废品与人、废品与城市、以及废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
我们对拾荒者并不陌生,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时在路上看到在垃圾桶旁翻找东西的拾荒老人,我总是会多看几眼,好奇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何以沦落至此,又是否能吃饱穿暖。位于北京六环外城乡结合部的冷水村有着许多拾荒者,他们之中有20岁的年轻人,也有70多岁的老人,有人艰难度日,有人发展不错。书中便记录了其中十位拾荒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各不相同,却都有着相似之处。
文化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称垃圾处理者为“现代社会里的无名英雄”。这的确是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群体。但细想之下,如果没有他们,垃圾会堆积如山,城市将不再干净整洁。和许多行业的人一起,他们让城市能保持亮洁,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做着贡献。
然而正如人们对脏乱的垃圾避之不及,废品回收者也被污名化,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大多人看到他们都会匆匆而过。废品回收者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尽量会让自己“藏”起来,也尽力向外人掩饰自己的身份。书中,一直不知道名字的“老乡大姐”穿着打扮很是时髦,与堆满垃圾的院落显得格格不入。“马大姐”几乎有些“洁癖”,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从不让孩子触碰垃圾。她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通过读书从事体面一些的工作。他们有着很强的戒备心,内心也是封闭的。也因此两位作者在进入冷水村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才获得其中一些人的信任。
之所以从事废品回收的工作,除了被生计所迫,这份工作的自由程度也吸引着他们。这不仅是时间上的自由——事实上,为了多挣点钱,大多废品从业者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更是不用担心被欠工资,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自由。
废品从业者对老家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勤勤恳恳,省吃俭用,通常好几户人会租一间农家四合院,挤在低矮狭小的房间里。攒够了钱后,他们会在老家县城好一点的小区买套电梯房。对他们而言,虽然房子暂时不住,但这是老了以后回乡的住所,也是把“面子”放在家里,“重拾尊严”的必要一步。所以与大多人印象相左,在他们看来,老家比北京更干净明亮,也更适合居住。
重新审视废品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本意不是固化人们对拾荒者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印象,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因为“‘最大受害者’的叙述,通常只会抬高研究者的道德位置,而无益于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书中,两位作者还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以废品为中心点,发散出废品的社会文化意义等多条支线。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买买买”消费观念的升级,废品的产出已远远超过其处理速度。这吸引了大量进入城市,但没有特别技能的农民进入废品回收行业。这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境,也让他们找到了谋生机会。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垃圾逐渐被排除至城乡结合部,相对应的,废品从业者也只能搬得越来越远。
和梁鸿在《出梁庄记》里描写的从村里到大城市务工的乡亲一样,拾荒者也是以老乡和亲戚群聚的。如果村里有一个人收废品,且做得不错,就会带着更多亲戚一起做,互相帮衬和照顾,形成一个小的社群。之后,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成为“拾荒二代”。这些孩子因为上学问题回到老家,但因为在老家和城市其他地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又会回到拾荒者聚集的大院,有些年轻女性还会把自己的孩子带来抚养。对他们而言,大院反倒成为了“家乡”。
事实上,由于拾荒收废活动的“低门槛”,女性能够不受限制地参与其中。一些女性的收入甚至成为家庭的主要来源,从而也获得了更多的家庭决策权。而聚群而居的方式,能够让她们获得来自小家庭之外的支持,不必完全退出工作。
废品对我们也有警示作用。如果留意就会发现,如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开发为消费领域,商家也会生产更加低廉的商品吸引买家。人们在城市里大量消费,也大量丢弃,“丢弃文化”成为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每个人扔掉的垃圾逐日增多,加剧了垃圾处理的难度。面临着“这种无限量供应的快乐”,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废品生活不仅指收废品人的生活,更是指我们所有人与废品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当下,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时翻开《废品生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启示。它为如何看待垃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让我们对垃圾分类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早日将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