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5/202005189df43a094d3e46288143d2df5e17e07f.jpg
编者按 五月是表达母爱的日子,各大新闻媒体和平台霸屏表白“母亲”。众媒体呼吁公众关注“母亲”多元形象,给予女性除“母亲”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5/19/069363.html

等待处理…

超越“母亲”:“致敬母亲”主题报道新表达

2020/5/18

编者按

五月是表达母爱的日子,各大新闻媒体和平台霸屏表白“母亲”。众媒体呼吁公众关注“母亲”多元形象,给予女性除“母亲”之外所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主流价值观的传达者,在构建母亲形象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述报道如一股“清流”引领了关于“致敬母亲”主题报道的新风尚,令人感到社会对于女性多元价值的认同与人性关怀。

■ 杨一帆

五月是表达母爱的日子,各大新闻媒体霸屏表白、致敬母亲。现代女性不仅承担着家庭角色,而且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公共领域,母亲不再是她们唯一的身份,“母亲”一词,在新时代已经有了更加立体的新内涵。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主流价值观的传达者,在构建母亲形象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致敬母亲”也不应仅限于空疏的赞美与歌颂,而是应当提醒人们看见“母亲”身上承载的多重角色重担,呼吁人们予以支持。

以爱之名对“完美母亲”人设的固化

传统观念里,“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伟大”母爱、“无私”母爱等传统叙事,勾画出顺从、忍耐、无私的“奉献型”母亲形象。但当赞美被扭曲成了“理所当然”,遮盖了本可以多样化的意涵,母亲的形象则在无形之中变得单一了,甚至成为一种束缚。

传统“奉献型”母亲具有的许多优良品质,源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塑造 。一味强化“奉献型”母亲主题的背后,是刻板性别观念的体现。这种刻板印象下,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致敬”往往消解甚至忽略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忽略了她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也需要给予关怀与呵护。

“母亲”形象新表达与多样态传播

媒介表达母亲形象、致敬母亲,若不能摒弃传统成见和性别偏见,忽略了母亲身为女性的主体性,其看似赞美的人设塑造,往往成为一种束缚,甚至是“道德绑架”。它往往意味着,当一名女性成为了母亲,她的一切都要服从和受制于这个身份,否则就是“出圈”,就是不合格的母亲,就当受到压力和指责。

今年五月,@人民日报刊发的博文《今天,转发告诉她:妈妈不用是超人》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得转发甚众,因为它切中了新时代对母爱的一种新表达,提示人们在称道母爱伟大无私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母亲也是人,也需要呵护。文章还有一组“妈妈不用是超人”的海报图示:消除职场性别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提升母婴室覆盖率,助新手妈妈一臂之力;理解并关心产后抑郁,那不是“怎么就你矫情”;保障女性合法休假权益,让她们少些顾虑;拒绝“丧偶式育儿”,养育孩子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认可双方为家庭付出的价值,育儿、家务不代表“待在家什么都没做”;做妈妈也需要成长过程,成为“母亲”不意味着要“做到完美”;支持她追逐个人理想,在包括“母亲”在内的任何身份之前,她是她自己;总有人说“为母则刚”,那个“万能”的妈妈也需要你的呵护。

作为女性主流大报,中国妇女报的官方微博@中国妇女报刊文写道:再超级的超人,其能力也是有边界限制的,与其推崇、渴望妈妈作为超人出现来拯救、调理充满麻烦和问题的生活现实,不如各人都首先做好自己、担负起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比如,身为丈夫,既然结婚组织了家庭,那就要尽丈夫的职责,与相夫教子对应的也可以有相妻教子,在妻子工作同样忙碌、重要的情况下;在孩子幼小尚没有自理自立能力时,其他家庭成员伸出手做家务……而不要认为这是在帮助这个妻子、这个妈妈;社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婴幼儿托育、青少年培育服务体系,让家长可以更多地从中脱身,减少单个家庭在孩子照料、教育投入上的较高成本……这些都有助于让妈妈不必成为超人也能搞定眼前的生活,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抵达自己的诗与远方。

《新京报》新媒体则发布了人物访谈视频《“9位职场妈妈的人生选择”》:当妈妈不是生命的全部,“妈妈的爱好是工作”。报道采访了9位妈妈及孩子,里面并没有“超人妈妈”,而是有很多“有趣”的妈妈:爱工作的、爱生活的妈妈,让她们在“母性”之外,显露出独立性。

如这些媒体表达所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着变化。她们不再仅仅是某某某的母亲,同时也是有着自己职业身份的社会人。多重身份之下,她们的人生价值独立、色彩多元。

构建利于先进性别文化传播的媒介环境

上述媒介如一股“清流”引领了关于“致敬母亲”主题的媒体报道新风尚,其他不少主流媒体及都市媒体也体现出在这一话题上的新思维与新气象,令人感到社会对女性、母亲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多元价值认同与人性关怀。

引领先进的性别观建构是大众传媒的题中之义,在舆论场上,媒体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预警,通过议题、话题设置,启迪观念,开启新思维,建构一个更加多元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吁请社会更加关注母亲的生存与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媒体应当摒弃母亲形象构建的刻板表达。大众媒体对女性角色的选择性呈现,窄化了公众议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了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女性的单一化认知。当媒体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式中,不遗余力地强化单一刻板的母亲角色,当强大的观念议程设置效果发挥作用时,它就会对女性的社会形象塑造形成约束,从而束缚女性、母亲的发展,也影响她们对社会的更加全面的贡献。

媒介是客观的,但是使用媒介的人是主观的,其所属文化群体的传统观念和判断标准,或多或少影响到传播的内容,所有经过媒介发布的文字、 图片、音频 、视频都是经过媒体从业人员加工后的信息,包含着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及个人喜好。因此,新闻从业者的性别意识是当前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一,以何种价值观念和标准来选择和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女性生活,直接影响受众性别观念的形成。只有加强性别意识培训,提高性别敏感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笔者认为,在歌颂、致敬母亲的同时,也要看到母亲沧桑与憔悴背后的某些机制性因素,并承担起“移风易俗”的责任,这是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如何既正确褒扬母亲的传统优秀品质又不至于形成价值绑架,同时设置议题时多些性别敏感性,呈现多元的母亲形象,让新时代的母亲形象更加健康美好,也让新时代女性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顺利达成,这才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应有的价值担当。

上篇:没有了
下篇:传承创新千鹤妇女精神 展现基层治理“半边天”力量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