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在做核酸检测取样。赵法胜/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 李永飞 赵法胜
身姿挺拔、清爽干练,眼前的张红霞,是一位在生死战场久经考验的老兵。担任火箭军某医院急诊科主任7年,她熟练掌握心脑血管病变、严重消化道出血、重症胰腺炎等10多种急重症诊治本领,上百次带着患者走出鬼门关,挺进海拔4000多米的震区救治伤员,在泥石流灾害一线抢救生命……
精通医术“一专多能”的张红霞,应急应战沉着冷静,善带团队乐于攻关,像极了导弹发射的“0号手”指挥长,大家把这位干练不拖沓、倔强不服输的急诊科主任称作巾帼“0号手”。出征武汉,张红霞担任医疗组长,收治率和出院率稳居全科第一。
护师曹娟娟这样评价:“她什么时候都激情满格,血液像是烈酒一样,一点就着。”
接到驰援湖北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通知,一直处于“备战”状态的张红霞,第一时间向组织请战:“此役凶险,如果急诊科有一个人去,那就是我!”
第一批收治患者入院,张红霞负责拟制计划,她把首例患者收到自己名下:“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尚有很多未知,风险大,我先来!”
采访时,听说有一个基础病较多的患者入院,张红霞赶紧把电话打给值班医生曹海魁:“争取收到我们组来!”几分钟后得知“事遂人愿”,她说:“当军医,见危险就得上!”
张红霞的军旅岁月留下无数这样的记忆。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张红霞连夜把孩子托管给同事后,天不亮就随医疗队出发了,上车后她才发现,自己是医疗队唯一的女医生。
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张红霞再次主动请缨:“我有经验,让我去!”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在张红霞心里,“这才是军人的样子。”
驰援武汉后, “晨曦出发、戴月而归”成为她工作的常态。
当初,在消化科当主任的她,临危受命担任急诊科主任,跨科工作困难重重,几乎需要重头再来。但7年过去,张红霞中医西医并重,内科外科兼通,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深静脉置管、脑外伤处理等“十八般武艺”皆能操作,成为急诊急救一线的“全能号手”。
在武汉“红区”,一位80多岁的高龄患者,入院检查病症并不重,可精神萎靡不振。张红霞对比入院前各项指标发现,并密切关注患者各种细微变化。果然,患者突然出现血钾剧减、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意识不清等症状,张红霞胸有成竹采取一系列急救手段,从生死线上救回老人一命。
张红霞爱笑,这是她的招牌表情,更是她的阳光心态。
救治展开后,不少患者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张红霞心里嘀咕:“这可不行,消极情绪会传染,既要治顽疾,更要医心病。”
进了病房,她一边忙着工作,一边变着法开导大家:今天在防护服上画个漫画,明天聊聊外面的稀奇事,逗得大伙儿直乐呵。
一位姓雷的女士,第一次见面就拽住她:“我是不是不行了,银行密码都告诉老公了,遗书也写好了……”张红霞一查病史,这位患者有焦虑型抑郁症,白天不爱与人交流,夜里整宿睡不着觉。
张红霞专门在线请几名心理专家进行远程会诊,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那段时间,只要有空她就找雷女士聊天,分散她的注意力,缓解焦躁情绪。
可没过几天,又遇到新难题:雷女士每天必服的治疗抑郁症的药没了。这种特殊药品,光谷院区没有,外面也买不到。
情急之下,张红霞想到通过“朋友圈”求助。四处托人,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专科医院,又让患者家人把相关资料发到医院进行核实验证,一切妥当已是凌晨2点多。第二天一早,张红霞带着药品来到病房。
十几天后,雷女士满脸微笑病愈出院,张红霞成为她热线联系的“微信好友”。在雷女士看来:“有她在,不孤单”。
奋战光谷一个多月,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张红霞的“热心肠”让患者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很多人出院时拉着她舍不得离开。一位患者出院时送给张红霞8个字:红霞映日,便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