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ICU指导救治患者。 王皓宇/摄
叶平在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参加会诊。 王皓宇/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 罗国金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在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中,有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兵,她们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以无畏斗志抗击疫魔,用专业力量守护生命,她们是令人敬佩的“战地玫瑰”“抗疫天使”。
宋青:“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接受采访时,宋青嗓子已沙哑,为了表述清楚,她专门含了一颗润喉片。
有着50多年兵龄的宋青是全军知名急危重症救治专家,作为军队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前任主任委员,有干劲、有技术、有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向上级递交了请战书,“新冠肺炎救治,涉及传染病、呼吸、重症等多个专业,专家团队里一定要有重症医学专家,军队马上要接管火神山医院了,我再次请战……”
非典、埃博拉、汶川地震,只要有重大险急事件发生,宋青肯定会递交请战书,这是她一贯的作风。“我是军人,又是党员,国家有难,必须往前冲。”
考虑到她的年龄,组织没有批准她的申请。但这并不影响宋青参与战“疫”的积极性。在和武汉的远程会诊中,她得知前方急需小型心肺功能监测设备,立刻在网上搜寻指脉氧饱和仪。
“总算找到一个厂家,我打电话过去,跟对方反复沟通,人家答应试着发货。”就这样,她人去不了武汉,就先捐了100个指脉氧饱和仪。
彼时的武汉,随着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和新冠病毒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特别是老年人感染病例增多,急需有经验的急重症专家指导。
2月9日中午,宋青接到出征武汉的电话通知,两个小时内出发。“我特别激动,终于可以到前线了。”当晚10时,她作为军队前方专家组成员到达武汉,第二天便投入了战斗。
在指导救治过程中,宋青提出一定要成立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便于集中救治管理危重患者。她和相关医院感控科主任一起寻找适合改造成ICU的地方。
“我们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改造成立了新冠肺炎患者专用ICU,把危重病患都集中在这儿。”ICU建好了,宋青做的第二件事是把专业的仪器集中在一起。她强调,“ICU和普通病房不一样,需要先进的仪器,包括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集中使用。”
“我提出了‘三集中’,除了把病人集中、仪器集中,还要把可以管理ICU专业的医护人员集中在一起。”宋青认为“专业的仪器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这时她才发现,这样的ICU专业人手吃紧。
“救人要紧,病人能收就赶紧都收进来了。”她一边带着新组建的团队抢救病人,一边为ICU培训专业人才。事实证明,培训的成效显著,患者病亡率明显降低。
随着新增患者减少,出院人数增多,武汉疫情趋于稳定。然而宋青每天还是很忙,好几家医院请她去讲课。她说:“只要有需要,我就不会撤。培训重症医学专业人才是我们的责任。”透过口罩,宋青沙哑的声音无比坚定。
叶平:“军队不撤,我们不撤”
挺拔的身材、矫健的步伐,一身戎装的叶平看上去与她67岁的年龄不太相符。
作为全军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驰援武汉,叶平坦言有点儿没想到。“我是2月9日中午接到通知的,军人就要听从命令,时刻准备出发。”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迅速收拾好必备行李,带上自己的常用药,顾不上和孩子打声招呼就出发了。
叶平到达武汉后第二天就进入了战斗状态,看CT片子和各种检查报告,听临床医生的诉求,“我们专家组的主要工作是给出治疗意见。”
叶平每天的会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中部战区总医院共有7个病区收治病人,我们看完一个病区就接着看下一个病区。”
病人多、病情复杂,特别是许多老年患者,基础病多,处置不当就会危及生命。“除了中部战区总医院,我们也去火神山、泰康同济、光谷等医院会诊。”叶平介绍,这次一线的老年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让专家组更加谨慎,“有一个70多岁的病人,基础病多,我们会诊了6次,每天都去看他,一有变化就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后来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在一线的每一次会诊都是与时间赛跑,识别关口前移是对急重症患者有效干预治疗的关键。叶平告诉记者,由于会诊的很多都是高龄老年人,他们自身免疫力低,合并多种器官功能慢性疾病,康复能力也弱。“做好关口前移的识别,能够让他们在最佳的时机得到及时的治疗,能够保护各个脏器的功能,能够平稳度过新冠肺炎的感染期。”
叶平介绍,专家组会集了老年医学领域的多位专家,基本涵盖了老年病的多种类别。“看到有的患者重症变轻症,有的痊愈出院,我们感到很欣慰。”
叶平自律善身视业如命,尽管退休多年,她始终保持着军人冲锋的姿态。每天结束紧张的工作回到住处,她依然坚持锻炼身体,“做做平板支撑、俯卧撑,练练肌肉,这个时候身体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生病。”
由于走得匆忙,许多同事朋友陆续得知叶平支援武汉一线,纷纷打来电话,除了叮嘱她注意安全之外,都很关心她的归期,叶平说:“军队不撤,我们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