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3/20200313453b1468557644419d1acc1421372dff.jpg
摘下口罩的江晓静,脸上露出深深的勒痕。 姚尧/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樊仁亮 覃丽萍 原本鼠年春节一过,57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3/13/067825.html

等待处理…

带着“硬核”技术挺身抗疫最前沿

——记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

2020/3/13

摘下口罩的江晓静,脸上露出深深的勒痕。 姚尧/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 樊仁亮 覃丽萍

原本鼠年春节一过,57岁的她,就可以退居二线了,然而一场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她推向了疫情的“暴风眼”。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选择挺身抗疫最前沿,身为病毒学专家的她展开了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生死战。

“硬核”技术的“领头雁”

2019年底,武汉市通报第一例不明原因的病毒肺炎疫情,随之而来的是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数陡然增加。

江晓静敏锐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散着一种不安甚至是凶险的味道,她立即向医院建议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得到医院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很快,全院进入临战状态,机关、发热门诊、感染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等,全员无休。

作为军内知名的感染病学专家,江晓静曾留学德国,主攻病毒学,获得蒂宾根大学病毒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打赢过不少应对传染病的遭遇战。

然而这种前所未见的新型冠病毒,让过往的很多经验都不再适用。

面对一天500多人的发热门诊,江晓静无法预测这其中有多少是新冠肺炎患者,但她知道如果不及时收治肯定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关键时刻,医院给予江晓静强有力的支持,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江晓静迅速振作起来和全院专家一道,深入一线搞会战。

为了搞清楚对抗新冠病毒的一些规律,江晓静和战友们吃饭的时候还在一起讨论,她和团队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以及武汉市其他大医院总结的救治方案,加上自己诊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撰写出《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后续进入一线抗疫的医生们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诊疗指导。

江晓静还与兄弟科室的战友鼎力合作,积极尝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她指导相关科室根据临床患者的病情调剂汤药,对病人进行对症下药,通过艾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一人一策”治疗方案的“掌门人”

为了摸清楚“狡猾敌人”的套路,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认真分析他们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精细制定“一人一策”治疗方案。

江晓静每天都要把患者诊断数据捋一遍,确保能针对最新状况精准施治。

江晓静的严谨在医院是出了名的。护士站的留言板上详细记录着发热患者的体温,不仅有定时的体温数据,还有“日间最高”“夜间最低”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每日不同时间段的出入量记录。

感染科的微信群里,至今留存着几百张图片,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名患者输液、喝水、用餐等“入量”数据和排尿、排便等“出量”数据,记录非常精确。

护士长周勤每次说起江晓静,总是既敬佩又心疼:“她每次交班都会问病人的各种数据,有时候掌握得比我们还准。经常会不厌其烦地嘱咐医护人员,这是一个需要细心对待的病,细点,再细点。”

从每天护理计划的落实,到不同患者各种液体的输入速度,她都盯得很仔细,细致到严苛的程度。她与团队一起努力,直到拿出一套很精细的个性化方案才肯罢休,力求让患者从治疗到护理,从一日三餐到心理疏导,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精心呵护。

感染科有一个专门的秤,每个病人吃饭前后,江晓静都要求称一称,吃之前称一遍,吃完了再称一遍,然后相减,记录病人吃进去的量,精确到克;病人饮水也要用烧杯精确到毫升,记录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为什么要这么精细?在江晓静看来,新冠病毒感染直接表现是肺炎,但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带来身体多个器官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也必须针对患者身体指标的不断变化,更加精准地采集信息,为“一人一策”综合施治提供依据。

“红区”深夜查房的“常客”

江晓静负责的感染科,收治的病人最早病情也最重,但是出现普通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确实不多,几次探秘发现她确实有绝招,那就是死死盯住病情变化的“窗口期”。

1月22日,科里收治了一位状态看起来很好,没有任何症状的中年人,各项指标都显示他是一位轻症感染者,但是在江晓静看来“实则不然”。

“肺部CT显示,他是多个位置均有感染,这种情况虽然症状目前很轻,但我们要特别关注。”江晓静语气坚定。

随即,江晓静要求患者必须使用心电监护仪,每天要十几次查看这名患者的各项数据。同时,叮嘱护士要对患者的面色、神态、呼吸频率,甚至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

一天、两天……江晓静担心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突然,第5天的早上,患者的面色一下子暗了许多,呼吸频率比平时多了一倍,各项监测数据都在上蹿下跳。“窗口期”出现了!江晓静马上组织对患者进行干预,提前采取了必要的治疗,患者的呼吸慢慢平稳,一次危险的病情滑落被阻止了。

“在患者病情滑向悬崖之前拉住他。”这是采访江晓静时听到最多的话。

江晓静出生在军医家庭,父母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着她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态度。“医生是没有节假日的,病人什么时候需要抢救,医生就什么时候出现。因为我父母亲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一种传递,也是我生活的日常。”

1月份接诊患者最多最重,为了深入了解新冠肺炎发生发展的临床过程,摸索个体化治疗方案,江晓静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甚至凌晨一两点钟还会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临床护理。

在江晓静的带动下,感染内科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第一时间冲到一线。江晓静很欣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一次次点赞并肩战斗的战友:呼吸科支援的刘海潮副主任分担着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二线值班,指导呼吸机的使用;李军把妻子和孩子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战斗;张艳琼因科室医生短缺,在哺乳期就主动承担值班,后又索性给孩子的母乳换成奶粉,自己搬进了科值班室;陈吐芬孩子小、生病,但仍坚守岗位……

中部战区总医院政委卢海波评价说:“在这场抗疫战中,江晓静主任顾全大局、境界高远、率先垂范,忠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上篇: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
下篇:多位重量级女专家在湖北抗疫一线奋战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