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儿童》
《洛塔尔》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光怪陆离的舆情资讯,折射出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底线。在某些真相被遮蔽之时,一些有良知的普通人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有一位网名为“蜘蛛猴面包”的武汉青年,在做志愿者帮助他人的同时,以诚实的态度和平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了武汉封城后的真实日常。这些名为《武汉日记》的视频迅速引发了公众关注。捕捉现实是为了呈现真相,也是为了抵抗遗忘。疫情终会过去,《武汉日记》也必将为历史所铭记。
在这段于焦虑中度过的日子里,更加体会到诚实的可贵。对于艺术而言,“形式主义”的浮夸之作,终将为历史所弃;而浸透着人性之光的从心之作,则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彰显出独特价值,比如这期要讲的德国摄影师贡杜拉·舒尔策·埃尔道伊(Gundula Schulze Eldowy)的纪实摄影。
现年66岁的埃尔道伊的创作涉及广泛,但最为人称道的仍是其东德时期的纪实摄影。生于埃尔福特的埃尔道伊15岁第一次去东柏林时,就被那里刻板、封闭以及衰败的氛围所震撼,她意识到自己偶然发现的历史和现实与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知识”完全不同。当她穿过老城区的街道,看到墙壁上战火留下的痕迹,便想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曾经历了什么以及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三年后,她移居柏林,住进老城区并进入东柏林广告与设计应用大学学习。埃尔道伊从1977年开始纪实摄影创作,她看似无意地徘徊在市中心的军械库地区,透澈地“凝视”贫困居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下一个个孤独、脆弱、痛苦和幸福的时刻。
埃尔道伊的摄影观念体现出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师黛安·阿勃丝的影响。为了真实呈现社会边缘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埃尔道伊经常一连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与模特待在一起,她不对他们提任何要求,也不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既不轻视也不怜悯,而是以坦率的目光直视他们毫不造作的真实状态。于是,被主流社会所忽略、遮蔽、吞噬和遗忘的一幕幕,便通过她的镜头留在了这个世界。
埃尔道伊的作品以其残酷而深刻的人性化特征,无声地控诉着当时主流化的繁荣叙事。摄于1982年和1983年的两幅《洛塔尔》是她的代表作,镜头中的洛塔尔是柏林的一位邮差,在前一幅作品中,洛塔尔穿戴齐整地站在室外,双眼有些拘谨地望着镜头,瘦削的身体上那个大大的公文包,看上去像是为表达他的不堪重负而特意加上的一个道具。而在后一件作品中,洛塔尔赤身露体地坐在家里的一张破旧的沙发床上。这两张照片通过洛塔尔在社会中和在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形成一种对比,以此来探讨社会规则与自由欲望间的关系。《塔默兰》系列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摄影师以在科尔维茨广场公园长椅上结识的一位女性为模特,记录了她9年之中身体衰弱的过程。
早在1983年,埃尔道伊就在索菲恩大街的一家画廊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之后每年都有新个展推出,展览获得了成功,却引起了史塔西的警惕,为躲避监视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她于1986年搬到了德累斯顿。在此之前,她还曾在莱比锡平面设计及书籍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因此其早期作品的主要取景地便是这三个城市。德累斯顿的阳光驱散了柏林留给她的阴影,她开始转向彩色摄影。1986年正逢切尔诺贝利灾难,因此随着《大步与小步》系列的进展,她转变了创作方向,不再只聚焦于东德特有的社会问题,而开始关注人类普遍的经验和局限性,出生、死亡、破裂和瓦解,这些时刻是生命不断循环的缩影。创伤日深,好在还能感受到洒落在“天使儿童”身上的光的温暖。
埃尔道伊具有批判性的纪实摄影是德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她以直率和超越所有道德判断的深刻理解,记录下了一个为某种文化所定义的永远消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