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2/20200228d72ada615734456d8b47d201464304fb.jpg
东直门医院的中医专家正在为患者号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武汉战疫报道组 第一次,赫伟丽医生感到“战时的气息”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2/28/067481.html

等待处理…

中医“国家队”:武汉祛邪

2020/2/28

东直门医院的中医专家正在为患者号脉。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武汉战疫报道组

第一次,赫伟丽医生感到“战时的气息”。

这位40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感染科中医说:“大年初三,从北京到武汉的飞机上,我设想了很多次。”可是,真正穿好防护装备,走入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刚刚改造完成的病房时,面对那30多位躺在病床上的重症患者,“我已经重新设定了自己的管床上限。”

在北京时,“最多最多,一位医生也就管10张床的病人。”

这是中医诊疗要坚持“望闻问切”和“一人一方”决定的。

“在这里,一位医生要管30多张床位。” 36岁的护士长杜渐说:“我们是第一批,7位医生加上13位护士,分成3班,已累计负责诊疗70多位重症患者。”

慢条斯理,在平稳的呼吸中说出想法,在这支中医“国家队”中,是每位成员惯常的表达方式。

少见的紧张,“好像只在第一次进病房前”——赫伟丽清楚地记得,一位男大夫,会一遍遍地请人确认、又对着镜子看:“防护服上的绳,系好了吗?”

大家都没预估到,“这次出来,会持续这么久。” 40岁的总护士长张春花说。

截至2月26日,这是在武汉连续工作的第31天。

答疑

赫伟丽忘不了那位老人“竖起的大拇指”。

那天早班,正在切脉,这位60多岁的患者开始轻声抱怨:“总觉得肚子胀,喘不上气。”

诊完脉象,赫伟丽没有丝毫犹豫,俯下身子,在患者耳边说:“您的脉象没问题,应该是胃肠道的原因,我马上给您安排针灸。”

针灸科大夫施诊后,患者渐渐平缓。

看着这次毫不慌乱的诊疗,隔壁病床那位80多岁、戴着呼吸面罩不方便说话的老人,悄悄地给这几位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平和,在这间重症隔离病房中,是常态。

“与以往的诊疗节奏不一样,每位病人,实际上每位医生一天内就照看4小时。”这对医生们,是一个小挑战。“每次换班后,我们都需要更详细与病人进行问诊。”为了能保护好每一位患者,赫伟丽和同事们,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这支医疗队所有人的共识,“但病人究竟是寒湿、湿热,或是气虚,还需要医生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药方。” 赫伟丽说,基本上需要3天就调一次方子,看起来烦琐,却是与病情发展相匹配的必然。

汤药用来治病,在这片仪器声比人声更大的病区里,医护们最需要付出的,是体力与脑力并重的疗心过程。

“其实,就是要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杜渐说,即便那些问题,是一次次的重复。

一位患者,核酸检测在阳性-阴性间徘徊了几回,对出院的期待感,像极了“过山车”。赫伟丽说,仔细体察患者心理变化,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

“标准严一些,既是对你负责,也是对你家人、朋友负责啊。”隔着必须使劲儿呼吸的口罩、雾气朦胧的护目镜,穿得鼓鼓囊囊的赫伟丽,开始用“带有独特喜感”的手势和语气,与一身轻便的患者沟通。

“听着她从病理说到病例,又从院内说到院外,我们听着都觉得多出了一身汗。”对于医生的耐性,杜渐觉得“十分理解”,却也“暗暗开心”。

“还有什么比见到病人走到痊愈边缘更开心的事呢?”的确,当诊疗到了只看核酸结果时,往往就意味着,他们又将一位患者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回答疑问,就是在传递信心。”进入病区的这4个小时,一滴水也不能喝,医生们也必须“接着聊”。

协作

因为张继先医生,这支医疗队的人,似乎都平添了一份责任。

“她第一时间拉响警报,我们第一时间应声而来——作为首批抵达的国家医疗队之一,这就是责任。”出发前先瞒着家人报名的赫伟丽说:“据我所知,即便被我们换下来了,张医生也没停止继续工作。”

1月27日,刚到武汉时,来自东直门医院的医生们即将负责的病区,还是普通病房。

“就是开放式病房,没有隔离区域,更没有分离通道。” 赫伟丽说。

两家医院医护人员的第一次合作,是从改造开始的。

“大家都是主动承担任务。”划定隔离区、给门底上胶封死、装穿衣镜……按照传染病房设置的标准,两队人马开始了密切合作。

“与湖北同行的合作,很顺畅。”总护士长段云姗说,情感都是相通的,她忘不了,到达的第一天,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长石琼华看到这些“北京来支援我们的”,眼泪已经止不住:“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能从北京赶来,特别感谢。”

“提需求都是极简,要啥就直接说。”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张春花说,两天里,我们就两件事——“熟悉防护服穿脱程序、一起改造病房。”

这样的无缝对接,让杜渐口中那扇“很神奇的门”很快开始发挥作用。她曾用一段很诗意的语言来表述——“隔离病区有一扇很神奇的门,白色的,很厚的防盗门。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门外的世界,被叫作清洁区,大家可以‘坦诚相见’;门里的世界,被叫作污染区,所有的物品都被叫作污物,除了真心,所有物品都要被‘医学处理’。”

现在,两家医院,本相隔1000多公里。如今,医护人员们已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在救援进行到24天时,杜渐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想你,想家,想糖油饼的24天。”

网名“骨科小护士”的她说,这次来武汉,其实圆了自己的英雄梦。2003年参加高考的杜渐一度认为,自己因为年龄小,没赶上抗击非典,“这一次说什么也要来到第一线。”

她一直记得自己入学那年,在东直门医院门诊楼里,见到的那张照片,那是东直门医院一位因抗击非典牺牲的医生。当时,多位医护人员经过时,都会驻足行注目礼。

“这一次,轮到我们来扶正祛邪了。” 赫伟丽说。

(记者:王长路 刘丽君 徐旭)

上篇:没有了
下篇:疫情防控 女性社会组织在行动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