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舒静 廖君 李坤晟
随着近期春运返程高峰来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期,城市社区准备好了吗?记者前往湖北、浙江、北京、广东等多地探访。
小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
民政部、国家卫健委1月29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城乡社区组织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强调,各城乡社区组织要在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会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的人员、外地返回居住地的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发热和症状监测,追踪、督促其居家医学观察。
记者了解到,各地已加强基层社区摸排力度,通过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搜索,确保疫情防控措施不留死角。
记者发现,多地城市的居民小区普遍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减少出入口,禁止外来人员入内。管理人员严把小区大门,对进出人员严格登记并测量体温。北京、广东、上海的多个高层建筑小区,物业公司每天都对楼道和电梯间消毒,生活垃圾的清运频次明显增加。
一些地方借助高科技和大数据手段提高排查效率。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辖区内企业多、城中村外来人口聚集。智能门锁应用系统与街道四平台一中心接通,通过后台查询轨迹,可以掌握近期租客是否出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难以统一规范,各个社区管理尺度松紧不一。此前有返程市民反映,因小区禁止外地返京人员入内,导致有家难回。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北京市的防疫政策并不限制外地人员返京,如遇此类情况,可提供具体地址,相关部门将帮助协调处理。
重点保障隔离人员生活需要
记者采访了解到,武汉正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分级确诊的防控体系,缓解大医院压力,同时阻断传播源,防止交叉感染。
武汉青山区钢花村街110社区书记冯丹介绍称,钢花村街制定了“医社联动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遇到有居民反映相关症状时,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医生5分钟内电话联系疑似患者或家属,作出是否需要上门诊断或转诊的预判,并反馈社区;医生判断不需上门的,由社区网格员指导居民居家观察;医生判断需要上门的,则由社区申请应急车,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医护人员,再会同社区工作者上门,将患者及医护人员送往发热门诊。
记者在该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看到,全部8位工作人员的桌上都放着大量表格,数量最多的是来电记录表,上面记载了每次居民来电的日期、时间、姓名、体温、发热时长、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其余表格,则分类记录着社区对居家隔离、已送诊及其他部分居民的每日回访情况。冯丹介绍,1月20日至今,他们8个人平均每天要接近800个电话,每个都要一一记录,及时处理。
浙江省湖州长兴县龙山街道齐北社区党支部书记施雪梅已连续多日加班:“作为县内发现首个确诊病例的社区,我们压力很大。”施雪梅说。齐北社区共有居家隔离及定点隔离人员67名,社区每天的重要工作,是保障这些人员的基本生活并安抚他们的情绪。
开拓多种渠道保障社区防护物资需求
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是当前很多一线社区工作人员的常态,加之其与隔离人员、疑似患者接触最多,安全防护物资保障是否充分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多位社区工作者都表示防护物资、专业技能不够,开展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根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实社区防控工作专项经费和物资供给。要切实保障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权益,分级分类完善各项卫生防护措施和配齐必要消毒、防护用品。
“目前,我们街道工作人员口罩库存还有6000多个,一天消耗量700多只,现在市场采购比较困难,未来可能会有些紧张。”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莫弘明说。
据了解,各地正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爱心捐赠、集中采买等方式应对物资紧缺问题。
武汉市有关人士表示,要关心社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相应防护用品,保障身体健康。多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表示,物资保障部门正加大采购力度,并积极开拓海外采购渠道,很多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开展慈善捐赠,保障相关人员的需求。
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医学培训,保证他们在工作中不被感染也是当务之急。
(参与采写记者:李平 邰思聪 肖思思 王秉阳 张旭东 王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