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2/20200201516f52542a9e4d14be6c5956fd18815d.jpg
仲月霞、王新夫妇 王毛毛在隔离病区为自己加油打气 刘煜亮、徐瑜一家 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接到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2/01/066813.html

等待处理…

最美夫妻档 湖北共战“疫”

2020/2/1

仲月霞、王新夫妇

王毛毛在隔离病区为自己加油打气

刘煜亮、徐瑜一家

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

接到驰援的命令,多支医疗队迅速组建,紧急出征,在万家团圆的节日里结束假期,告别家人,甚至连年夜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便毅然决然赶赴战“疫”第一线。

他们,是别人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带着太多的牵挂;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是军人,是党员,是医护人员,争着走向战场,只为那肩头的使命,如山的责任,人民的重托。

在这些“最美逆行”的队伍里,有这样一群“夫妻档”,他们之中,有的丈夫是医生,妻子是护士;有的丈夫是现役军人,妻子是军队文职人员;有的一人在部队,一人在地方。他们,为了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以这种方式、在这种场合,团聚一起,相互鼓励,并肩战斗。

没有花前月下,顾不上儿女情长,甚至彼此都忙得无法见一面,看一眼,说句话,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的特殊战场上,自己为何而来、为谁而来,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夫妻档”,听听他们战“疫”故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姚鹏

□ 牛晓程

刘煜亮、徐瑜夫妇:

“你要是来,我就等你”

“你要是来,我就等着你。”这是一对医生夫妻的约定。妻子徐瑜是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的专家,丈夫刘煜亮是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夫妻二人各自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约定一同上“战场”。

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刘煜亮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医疗救援。他原本计划先出发到一线摸摸情况,告知徐瑜后,徐瑜再出发。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除夕当天,徐瑜就接到了医院抽组医疗队的命令,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短短的数小时,徐瑜准备完相关物资,拨通了刚从门诊下班的刘煜亮的电话。在电话中,刘煜亮听出妻子既兴奋又忐忑,他鼓励徐瑜既然选择了就做好自己。

刘煜亮和徐瑜在陆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识、相知、相恋、成婚。两人毕业后都成为呼吸内科医生,徐瑜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工作,刘煜亮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班。作为呼吸内科专家,徐瑜经常听到同事和老师2003年奔赴小汤山战胜“非典”的事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后,徐瑜感到自己“上前线”的机会来了,她立刻向科室主任和院领导递交了请战书。

除夕夜,刘煜亮将徐瑜送到集合地点。“你要是来,我就等着你。”这既是约定,更是誓言。

由于夫妻俩都是三级医院呼吸内科临床骨干,平时工作特别忙,对于家庭和孩子少有时间照顾。这个春节,他们原计划带7岁的儿子豆豆出去度假,因为抗疫工作的影响,家庭度假计划临时取消。在送别妻子回家的路上,刘煜亮给儿子买了两把玩具枪,他觉得很有必要安慰一下因妈妈出差而不开心的小家伙。

1月26日下午,就在徐瑜即将进入病区展开患者收治工作之际,丈夫刘煜亮出发奔赴湖北孝感抗疫一线。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医疗队,刘煜亮知道,在他抵达的地方,妻子正以属于他们的方式和他并肩战斗。

仲月霞、王新夫妇:

递交请战书是军人的本能

在除夕夜最美“逆行者”解放军医疗队中,有一对同行的夫妻格外美。他们就是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门诊部主任仲月霞和唐都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新。仲月霞背起行囊,冲着送行的队伍摆摆手,和爱人王新相视一眼,目光中有鼓励、有支持。夫妻二人比了个胜利的姿势,一起登上飞机奔赴战场。

1月22日,唐都医院被陕西省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第一批定点医院的第一梯队。经历过援非抗埃、非典、腺病毒救治等十几次重大任务的仲月霞毫不犹豫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她坦然地说道:“没想那么多,这是一种本能,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

1月24日凌晨4点多,仲月霞接到紧急出征命令。夜色倦浓,丈夫王新起床帮她收拾行囊,同为军人,又是同行,王新已经习惯妻子多年的紧急出征。王新一边往仲月霞行囊里塞酒精,一边叮嘱:“照顾好自己。家里放心,天亮了我去给咱爸上坟,再把妈接回家过除夕。”

王新知道,岳父去世没多久,85岁的岳母身体也不好,原本仲月霞都订好了去成都的机票想回去陪陪母亲,接到出征命令后她赶紧退了机票。无需多言,陪好老人是夫妻的默契。

天未亮,雷厉风行的仲月霞已经背上行囊去科里。王新打开手机,在群里落实科室人员休假情况。突然一则国内消息跳出,“发热咳嗽并非新型肺炎唯一首发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他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向组织提出申请加入医疗队。作为国内消化病学方面的专家,他希望能尽一份力阻击疫魔。

谁知院里却拒绝了他的申请:“家里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顾,如果去的话你们夫妻去一人就可以了。”面对领导和战友的善意劝阻,王新的心里很温暖,但态度依然坚决:“军人就要上战场,我的专业能用得上。”

除夕当晚,王新和仲月霞携手踏上武汉,并肩战斗在疫区。仲月霞笑着说:“工作三十多年,这是第一次和爱人一起上战场,今年我们也算过了个团圆年。”

王毛毛、卜海激夫妇:

这经历不枉我们的一身戎装

除夕清晨,正赶往医院值班途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毛毛接到医院的电话通知,向武汉疫区出发。这一幕曾几何时也发生过,那是2008年的5月14日,同样也是凌晨在急诊值班的时候,王毛毛接到紧急命令,赴汶川抗震救灾。

和上次一样,这次他还是瞒着妻子在科里第一个报名。掉头回家的路上,他拨通了妻子卜海激的电话,电话那头,和上次一样,妻子很支持他。

王毛毛和卜海激都是现役军人,卜海激是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病理科主治医师。因为专业的原因,卜海激外出任务很少。但凡有重大任务,都少不了王毛毛脑外科医生的身影。这些年,王毛毛任务出了不少,一次次的分别,都是丈夫上前线,妻子管后方。两人还约定,每一次出行,不要送行,不必告别,一个安心工作,一个保障家庭。

2017年,王毛毛在海上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岳父肺癌手术,为了不让他分心,手术完才通过卫星电话告诉他。这次援鄂出征,卜海激依旧没有一丝犹豫,她嘱咐王毛毛照护好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

大年初三的晚上,身在武汉的王毛毛接到妻子的电话,妻子单位通知她准备执行赴西藏八宿的援藏任务,可能要去四五个月。卜海激问王毛毛是否支持?王毛毛说,“我支持你,作为军人,我们要服从命令,能有这样的经历,也不枉我们这辈子的一身戎装。”

王毛毛叮嘱妻子,第一次执行重大任务,高原气温变化大,多备棉衣,多备日常用药,注意避免高原反应,不要逞强。“这是一次特殊的分别,很愧疚没法为你送行,唯愿我们在各自的战场上各尽所能,扬我军威!”王毛毛温情地对妻子说。

杜虹、李璟夫妇:

伉俪联手抗疫首战

1月27日上午11∶30,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被转送至唐都医院传染科,这是唐都医院接收的首例转入重症患者。传染科的两位医生,互相整理了护目镜、隔离衣,准备进入隔离病房。他们背后写着各自的名字:杜虹,李璟。

他们既是抗击疫情的战士,还是一对夫妻。

早在半个多月前,唐都医院连夜开通发热门诊,杜虹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跟妻子李璟商量退掉了春节回家的机票,杜虹的奶奶身体不好,卧病在床。常年在外的夫妻俩本打算趁春节假期带两个孩子回去探望老人,尽尽孝心。同为传染科医生的李璟很支持丈夫的决定,她清楚地知道,一旦疫情扩大,作为全国传染病学领域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的唐都医院传染科,必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抗击疫情的桥头堡!

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战场。随着第一位重症患者转入,抗疫首战打响。作为科室骨干力量,杜虹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原本希望妻子能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但是李璟却紧随其后,与他一起并肩作战。

白宝宝、申晓芬夫妇:

不问“归期”不负“初心”

互道一声“平安归来”,他们便双双奔赴各自工作岗位,奋战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抗击疫情第一线。

她,传染科护士申晓芬,家里大宝七岁,二宝才七个半月,还在哺乳期,却主动要求在隔离病区进行临床护理。知道医院要抽组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时候,主动报名要求前往,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却早已在心底立下坚定誓言。

他,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白宝宝,大年二十九就被紧急抽调支援发热门诊。接到通知后,没有任何犹豫,他说:“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履行医学誓言最好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接诊患者,他争分夺秒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资料,认真练习防护服的使用。除夕夜开始,正式进入实战,毫无怨言。

隔离病区、发热门诊,距离很近,却又很远。两夫妻相距不到20米,却又咫尺天涯,很难见上一面。这是抗击疫情的一线重地,是他们负重前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是他们不问“归期”,只愿不负“初心”。

“因为他值晚班而我值白班,所以从年前起,我们见到的机会就比较少。”申晓芬平静地说。可是他们始终在为对方打气,彼此鼓励,加油渡过这个难关!近日来,两夫妻跟孩子见面的机会也很少,七岁的大宝专门在纸上写了这一段话,放在他们的床头。“爸爸妈妈你们好好工作,我在家里听奶奶话,跟奶奶一起照顾小宝,不让你们操心。”这让心怀歉疚的白宝宝和申晓芬夫妇万分感动,也更加有了继续去战斗的动力。

雷海涛、焦大脉夫妇:

“我们时刻准备着”

“饭吃了吗?”“我一会吃,你多保重自己!”这样简单的对话,每天都发生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医生雷海涛和急诊科护士焦大脉夫妻身上。彼此上班时间凑不到一起,只能靠微信报个平安。在抗疫的战场上,他们坚守战位,时刻准备补位。

为了全力投入工作,他们在年前就将四岁的孩子交给了公公婆婆代管,虽然孩子还不太懂事,可是也知道,“现在有大病毒,爸爸妈妈要去打大病毒,下了班再陪我玩”,这让雷海涛和焦大脉十分欣慰。

雷海涛曾经在2015年参加过为期一个月的抗击埃博拉的防护培训,防护方面的操作经验丰富,他尽可能把这方面知识教给其他同事,帮助他们保护好自己。他说,“我在大年二十九接到通知去CT室加班,虽然也接诊疑似病例,但比起在急诊一线工作的爱人来说,风险还是要小不少。”

“最近经常是我夜班,他白班,24小时值班时我两天都见不到他。这时我们就相互打气,彼此鼓励。工作中,我会严格按照规定做好防护,我相信疫情一定会很快过去!”焦大脉坚定地说,“我们时刻准备着,不论支援医院隔离病房,还是奔赴武汉前线,我们一定召必来,战必胜!”

吴雪花、王昌锋夫妇:

病人的好转让我们欣慰

除夕当晚,刚刚忙完手头治疗的黄冈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吴雪花与儿子简单视频通话,叮嘱孩子明天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之后再次投入紧张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

吴雪花的丈夫王昌锋也在黄冈市中心医院工作,是该院呼吸内科主任。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黄冈是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的主战场,黄冈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则是当地的主力部队,自医院收治第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来,吴雪花夫妻俩都成为冲在最前线的白衣战士。

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核酸试剂盒未到医院之前,王昌锋所在的专家组必须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缜密的CT阅片,负责对全院疑似病例进行排查、确诊,并对重症病例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因疫情形势紧急,专家组工作起来通常通宵达旦。作为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吴雪花不仅要指挥科室护理团队参与救治危重病人,还要高度重视交叉感染控制、环境消毒杀菌和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工作,保持目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密切接触零感染,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一线工作强度大,更大的压力则来自家庭,王昌锋的父亲77岁了,前段时间才因心脏病住过院,吴雪花80岁的母亲也刚因脑出血住过院,18岁的儿子放假回家,也只能一个人在家。但此时,夫妻俩已没办法去照顾老人和孩子。只能偶尔通过简短的视频电话与家里联系一下。

“对家人心里是有愧疚,但看到病情好转的病人,又感觉很欣慰。”吴雪花说,他们经手的一些危重病患已有好转现象。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