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0200120a6e8a09098144e72836048ba3c51fda3.jpg
孩子们最喜欢听布茹玛汗大妈讲巡边故事。 守边文化乌恰县吉根乡一年有300天都是风沙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虽然这里自然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1/20/066653.html

等待处理…

布茹玛汗·毛勒朵家乡新疆乌恰县吉根乡的美好时代

“乌恰,我们在这里守边很幸福”

2020/1/20

孩子们最喜欢听布茹玛汗大妈讲巡边故事。

守边文化

乌恰县吉根乡一年有300天都是风沙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虽然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却是红色守边文化的富矿地

队伍壮大

现在,克州守边护边队伍日益壮大,护边员补贴也从最初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元,护边员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日子幸福

2019年,克州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老百姓享受到了脱贫攻坚的红利,住房、医疗、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族群众幸福感、自豪感和满意度不断加深

精神传承

布茹玛汗说,今后她将继续带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好守边护边精神,教育好子孙后代,守好护好边防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江平

近日,新疆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2020年第一场风雪不期而至。风雪中,装备齐全的巡边队伍沿途隐约可见。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就住在萨孜村。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境内有1133公里边境线,大小250多处通外山口。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多年来,布茹玛汗·毛勒朵和许多护边员一直在守护着这片热土,并代代相传。“乌恰,我们在这里守边很幸福。”她说。

“布茹玛汗大妈是我们这里的精神坐标”

“布茹玛汗大妈是我们这里的精神坐标,我们全州各族姐妹和家庭都向她学习,学习她守边卫国、忠诚奉献、爱国爱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优秀品格。”新春慰问活动中,克州妇联党组书记余海霞在看望布茹玛汗·毛勒朵时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乌恰县吉根乡是中国最西部的一个乡,一年有300天都是风沙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有2000余名柯尔克孜族牧民在这里生活、放牧、护边。虽然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却是红色守边文化富矿地。

“西陲第一校”吉根乡小学里书声琅琅。吉根乡小学到布茹玛汗家只有300多米,布茹玛汗家便成了孩子们的“专属教育基地”。吉根乡小学的每个学生都亲耳聆听过布茹玛汗·毛勒朵讲的故事。学校还和乌恰县边防连结了对,经常带着学生们去连史馆参观或请连里的官兵来学校讲守边故事。

现在,这些来自牧区的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有礼貌,学会收拾垃圾。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军人”“舞蹈家”“科学家”……孩子们的理想丰富多彩。

“要是10年前问这个问题,他们还都说是放羊呢。”对于为什么愿意留在如此偏远的学校,吉根乡小学党支部书记张宝元给出了答案,“我们80%的学生家里有亲人在护边,在保家护国,我们有责任照顾、培养好他们的孩子。”

吉根乡小学校史馆里老照片上的破败景象已彻底成为历史——绿化带整齐划一,教学楼走廊文化气息浓厚,课堂生动活泼、秩序井然;少年宫里,美术课、信息课、手工课丰富多彩……

“我们村里223户,现在出了56个大学生,一名博士生,一名硕士生。布茹玛汗大妈给我们树立榜样的同时,更激励年轻一代努力成才,报效祖国。我家就在村里,我家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今年28岁的塔莱古丽·木合塔尔从新疆职业大学毕业后,受布茹玛汗事迹的感召,毅然回到村里,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乡亲服务。

布茹玛汗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后,克州采取多种方式,持续掀起学习热潮,进社区、进农村、进农(牧)户。“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下沉干部用生动深入的宣讲,让布茹玛汗的事迹深入人心。

“奶奶告诉我,以前从萨孜村到乌恰县,先步行、骑马,再搭乘拖拉机,总共要花费10余天的时间,现在走高速一个小时就到了。乡里还建起了学校和医院。牧民们住的是抗震安居房,家里通了自来水,安了电灯,肉想吃就吃,摩托车、小轿车随处可见。这都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国家的强大!”28岁的萨孜村妇联主席居玛古丽·伊拉提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后,也是在奶奶布茹玛汗的影响下回到村里工作,现在每月工资3500元。2020年,她的愿望是带领村里更多姐妹在守边爱国的同时,更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好下一代。

“我12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巡边护边,那时候我一直不明白妈妈一个人为什么经常去巡边护边。妈妈说,‘我父亲教导我必须要守边护边,为党为国家作贡献。’为了这句话,我发誓就算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布茹玛汗的二儿子麦尔干说,自己一定会传承妈妈的精神。

现在,克州守边护边队伍日益壮大,护边员补贴也从最初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元,护边员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布茹玛汗看在眼里、乐在心中:“我经常教育我的子女要好好守护边防线,也告诉乡亲们要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守好边。只有守护好边防线,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亲眼看到边境线上发生的变化,2010年,布茹玛汗专门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护边员历史教育馆”。馆内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她半个多世纪的守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吉根乡挨着布茹玛汗的房子盖了一个更大的护边主题教育馆,今年将投入使用。

“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属于新疆各族儿女。”说到此,布茹玛汗眼中闪着泪光。她说,今后,自己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好守边护边精神,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规,教育好子孙后代,守好护好边防线。

如今,萨孜村变化太大了,牧民们都从毡房搬进了安居富民房,高速路从村口经过,柏油路铺到家门口,公交站台建得结实又漂亮,乡里还建起学校和医院。“这都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感恩,要铭记于心!”布茹玛汗说。

“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掌握了,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会以布茹玛汗大妈为坐标,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党的各项精神、富民惠民政策、扶贫政策、脱贫攻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传到千家万户,带领乡亲走上小康幸福路。”村第一书记刘正武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布茹玛汗的精神激励着很多人继续前行。“我们要用布茹玛汗大妈的事迹来激励自己,用守护好边境线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萨孜村护边员买买提艾力·依斯曼说。

守边奔小康的日子很幸福

克州副州长、乌恰县县长司亚尔·哈兰告诉记者,2018年,克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4元增加到9153元,增长208倍。2019年,克州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一定程度巩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老百姓享受到了脱贫攻坚的红利,住房、医疗、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满意度不断加深。

采访中,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护边员布哈力沙·杂尔甫别克告诉记者,她做护边员每月有2600元收入,爱人在村里公益岗位每月有5000元收入,三个孩子分别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2017年全村脱贫,2020年村民都奔向小康。全村以布茹玛汗大妈为荣,并向她学习。现在村里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孩子外,其他人全是护边员,每人每月有2600元左右的补助。

护边员杜夏罕·阿布来孜告诉记者,过去家里生活拮据,如今,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她和丈夫都成了护边员,现在两人一个月的补助收入就有近6000元,比过去一年的收入还要多,全家也从土坯房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安居房。

杜夏罕·阿布来孜说:“以前经常要上山放牧,上一次山需要整整一天,下山也要一天,现在骑着摩托车就能上山了,特别方便。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吉根乡距乌恰县城94.5公里,有“西陲第一乡”之称,主要以养殖牦牛、骆驼、柯尔克孜羊等为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8户1004人,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吉根乡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地缘、资源、区位是吉根乡的三大优势,依托伊尔克什坦口岸、800亩胡杨林、浓郁的柯尔克孜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当地加快构建旅游精品路线,着力打造“最后一缕阳光”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在乡里形成‘一线护边助脱贫、二线畜牧促增收、三线旅游强服务’的发展思路。”吉根乡扶贫专职副书记何国春说,为带动更多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吉根乡通过给牧民发放毡房、扶持小商店、兴办牧家乐、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等措施,助力牧民发展旅游、增收致富。

2017年, 牧民阿布杜赛依提·吾如孜马麦提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在乡里开了一家牧家乐。“开办牧家乐三年来,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将来我还打算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阿布杜赛依提说。

上篇:妇联新年茶话会开进帮扶村
下篇:“巾帼陪跑队”助力“最多跑一次”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