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20/1/202001165aa382fadc71457e867fda05dfc588d6.jpg
她的创业故事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写入书中,她的故事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创业案例同框,被誉为“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在得知自己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20-01/17/066615.html

等待处理…

徐爱华:创业无不好时代

2020/1/16

她的创业故事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写入书中,她的故事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创业案例同框,被誉为“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在得知自己被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写入著作的半个月后,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见到了被许多媒体采访的徐爱华。“这个事情太神奇了,真没想到我还能跟诺贝尔奖挂上钩。”她的笑声中,带着一丝谦逊。

徐爱华,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身兼绍兴市工商联主席、绍兴市总商会会长、绍兴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两位学者在其最重要的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企业家。

徐爱华接受采访中。 姚改改/摄

徐爱华(右一)的创业岁月。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姚改改

“没有资本的企业家”的筚路蓝缕

徐爱华白手起家的事迹被两位经济学家放在了书中“没有资本的企业家”这一标题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住绍兴县南部山区王坛镇的徐爱华,家中并不富裕。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她和6个兄弟姊妹只能靠玉米糊糊果腹。班上“父母领工资”的同学拿来的东西,她连见都没见过。“成为领工资的人,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了徐爱华心里。

1983年,高中毕业后,在上大学还是创业之间做选择的徐爱华,到上海学习了一年服装设计。

怎么样才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呢?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年仅18岁的徐爱华下定决心走上创业路。

那时候许多创业的人找家人凑启动资金,但是身无分文的徐爱华没向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

“压根没想过向亲朋好友借钱。”说起当年的无资本创业,徐爱华坦言,这既不是主动选择也不是无奈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萌发的下意识选择。“一直以来我受到的家庭教育,让我不愿给家里人增添负担和麻烦,凡事都要靠自己。”

那没有钱怎么创业?思来想去,徐爱华想到了自己身上有的服装技术。十分有头脑的徐爱华,凭借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和大胆巧妙的心思,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启动资金的积累。

徐爱华自己写了一则“广告”:“爱华时装招收学徒,包教包会,学费15元。”怕招收不到学徒,徐爱华还厚着脸皮一次次跑到当地广播站,恳请播音员帮忙播一播。从未播过广告的广播站被感动后,破例给了徐爱华一次机会。

广告效应加上“包教包会”这四个字对学徒的“致命”吸引力,徐爱华如愿招收到了19名学徒。事实上,学徒数量和学费,都是徐爱华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教学徒需要拷边机、缝纫机、熨斗、剪刀这些工具,我算了算差不多要两百六七的样子。”徐爱华说。

徐爱华的精明还不止于此,就连什么时间“开学”,她都算得很精准。考虑到学徒交学费之前要上门看场地,徐爱华借来一台拷边机、缝纫机,在“厂里”暂时摆放两三天。等白天收到学费后,连夜让姐夫从杭州买来机器,赶紧把借的设备还回去。

带学徒亦非易事。好在徐爱华有上海学来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别人只能带两三个徒弟,她一带就是二十来个,别人带出徒弟得花费一两年,她两三个月就能使徒弟速成出师。

短短半年,徐爱华先后共收了将近100个学徒,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择优留下6个后,她终于实现了初心——开办自己的服装厂。

新时代依旧是“没有资本的企业家”的好时代

看到徐爱华的“无资本创业”事迹,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是特例,没有可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是创业的好时代,市场经济刚起步,做什么生意都容易成功,现在时代不同,没有资本去创业实在太难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难处,过去创业并不比现在轻松。”徐爱华说,当时市场不成熟,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透明,思想尚未完全解放,这都是一道道拦在创业路上的难题。

开办工厂后,销售成了摆在徐爱华面前的一座大山。城市的市场空间大部分被国营企业占据,徐爱华唯有把产品销到湖南、湖北、贵州、青海等地方。最让人头疼的是,往往货品发出去了,钱却收不回来。

这时,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内销转出口。但是想要获得自营进出口的经营权又谈何容易,徐爱华曾进京争取,还病倒在路上,却无功而返;1998年,为了签到外贸订单,徐爱华千方百计获取消息后,狠下心花8万元,购买了广交会的一个小摊位,因不懂外贸流程选择免费送人,只身站在摊位旁学经验……这些在当下看起来都不叫事儿的事情,在当时各个比登天还难。“困难是创业过程中必须该走的路。”徐爱华说。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国家对民营经济越来越重视,对民营经济的政策红利也越来越多。服装起家,逐渐涉足商业、制造业和投资业,从内销到出口,再到内销出口并举,徐爱华的商业帝国日渐庞大。可她却认为,“我个人的努力只占不到10%左右,剩下都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赋予我们的。”

在徐爱华看来,许多人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再加上互联网链接起丰富而有效的资源和不断释放的利好政策,新时代依旧是“没有资本的企业家”的创业好时代。“只要你不急于求成,沉下心来去思考,去分析,你会发现,无资本创业的机会比比皆是。”

被无限放大的社会价值

到了徐爱华这个年纪,身边的朋友均为人父母,而且子女也开始步入社会,其中选择创业的不在少数。

“也有朋友向我倾诉,为了支持孩子创业,父母倾其所有。一旦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不说,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痛苦之中。”徐爱华不无担忧地说,“或许‘没有资本的企业家’对眼下国内年轻人创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回首36年创业路,徐爱华认为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支撑她走到了现在。起初是“富起来,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的家庭责任和担当,如今是“强起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而这正是目前年轻创业者所欠缺的。徐爱华看到有一些年轻人没有正视、评估个人能力,靠着一腔热血,背负着超过个人能力和家庭承受能力的沉重经济压力和思想压力去创业,最终让周围人一起为其个人的理想和梦想而买单。“梦想易换,痛苦难消。”徐爱华有些心痛地说,只有把理想和梦想转化为责任和担当时,创业者才不容易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而当徐爱华的案例被写入《贫穷的本质》这本著作中时,“无资本的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在国际上同样被放大了。

与徐爱华的案例写在一起的还有著名的穆罕默德·尤努斯。这位诺尔贝和平奖得主,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他以贫困妇女为主体对象,向其发放小额贷款,帮助其冲破贫困。这一模式的前提是“有资本”。而徐爱华的案例则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里,贫困女性即使没有资本也可以冲破贫困,成为企业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不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尊重?”

“我奋斗的价值,被这本书无限放大了。除了对国内的年轻创业者,或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和40年前中国有着相似国情的国家创业者,也都有所启发。”

一次成功的女性风采输出

亦如打破“当下无资本创业难”的固定思维,徐爱华也击碎了多个长久以来加在女企业家身上的刻板印象标签。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这样想过——挺庆幸,我是一名女性。”徐爱华面带笑容地说。

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国际形象由多个维度构成,女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中国女企业家,尤其是做国际贸易的女企业家,应该站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女性典范和风采的第一方阵。”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徐爱华都希望能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女性美好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对女企业家的刻板印象,比如她们太强势缺少女人味,又比如她们往往婚姻家庭不幸福,在徐爱华身上,通通不见踪影。

采访当天,徐爱华穿了一件灰黑格子西装,内搭一件有着荷叶边袖口的针织长衣。她思维敏捷,语速和缓,偶尔会露出江南吴侬软语的口音。她的办公室内,一半是严肃大气的老板桌椅和巨幅山水画,另一半则是极具北欧家装风格的休息区。这些反差元素的糅合,也映射了她对待家庭和企业的态度。

“家庭和企业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不必为了哪个而舍弃另一个。”事业有成的徐爱华,也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家庭。

在成家之初,徐爱华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家庭第一,企业第二。从徐爱华的切身体会而言,正是因为她如此看重家庭,家庭成员才会将所有力量凝聚到她身上,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去创业。“我想成就家庭的时候,反而是家庭成就了我的事业。”徐爱华感慨道。

修身、齐家、治企、立天下,是徐爱华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也是其创业之路的缩影。“修炼自身技能(修身),承担好家庭责任(齐家),把企业当做对社会做贡献、爱国的平台(治企),当你把这三样都呈现给社会时,他们还会戴有色眼镜看你吗?这不就立天下了吗?”徐爱华对个人价值的实现给出了最好的阐述。

点评

创业故事被诺奖获得者写入书中,与诺奖得主创业案例在书中同席,徐爱华的“诺奖缘分”是中国这个特殊大背景决定的,因此她说,“我个人的努力只占不到10%,剩下都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赋予我们的”;是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决定的,因此她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不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尊重?”;是性别决定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国际形象由多个维度构成,女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可爱可敬的徐爱华深深感悟到这一点,因此她说,“挺庆幸,我是一名女性……”我们为什么不能摆脱贫困?从一名中国普通创业者的故事中,经济学诺奖得主的作者试图挖掘的是带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草根、白手起家、女性,是徐爱华身上最有特点的标签。她的创业故事之所以具有被无限放大的社会价值,是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发展的人生履历赋予的。徐爱华用36年的奋斗,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修身、齐家、治企、立天下”,徐爱华用如此中式的表达,解读了她自己对于如何摆脱贫困的最终答案。

(罗文胜)

上篇:没有了
下篇:2019年三成白领拿到年终奖 男性年终奖比女性高45%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