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
《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 明确管理职责,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应职责任务
▲ 突出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教材编审用各环节都加强政治把关
▲ 细化标准和程序,规定“凡编必审”“凡选必审”
▲ 健全激励保障措施,明确监督检查责任和问责情形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周韵曦
教材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当下我国教材管理存在哪些问题?此次印发《规划》和《管理办法》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主体思路是什么?对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增强大中小学教材育人功能
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初步建立,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显著增强,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大中小学优秀教材,基本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大中小学教材也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责任不够明确,缺少整体规划;教材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理念、新要求不足,内容价值导向与知识教育融合不够;教材建设专业研究机构缺少,研究力量薄弱,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
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深刻变革,对教材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给教材建设带来更多严峻挑战。
《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
《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
《规划》围绕教材建设目标,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后三项任务分别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基础教育教材重在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职业教育教材重在体现“新”和“实”,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教材重在学术理论创新,打造凸显中国特色的精品教材。
针对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教材的高度关注,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一是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厚植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全面完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跟踪了解三科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组织修订。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学段上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类型上涵盖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
明确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
中小学教材管理不够“细”,有要求但比较笼统;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比较“松”,职业特色不明显;高校教材管理比较“弱”,学校主体责任尚未压实;境外教材选用管理“缺位”,管理责任和要求不明确。
针对亟待解决的现状,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教材委统一部署,教育部牵头制定了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堵塞漏洞,加强激励和保障,推进大中小学教材规范管理。
据介绍,《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职责,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应职责任务;二是突出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教材编审用各环节都加强政治把关;三是细化标准和程序,规定“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四是健全激励保障措施,明确监督检查责任和问责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