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平
出城往北,翻过三沟水梁子,澜沧江静静地横卧在山脚,蜿蜒缠绵,一泻千里。江的对面就是金马村。蜿蜒的山梁小道上,偶尔,还有马驮子在行走,还有赶马调子在吟唱着沧桑的历史。
金马村,这个四百年前滇西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凤庆县旧称)至下关重要支点上的小村落,曾经是澜沧江渡江名桥青龙桥的重要“渡口”,接送着来往马帮行人,抗日远征军在这里踩下坚实的脚印,侵略者飞机将此作为掷弹的靶心……而今,弹痕累累的青龙桥早已卸下了连接两岸南下、北上的重任,金马村也翻过了沧桑的一页,投入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之战,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乡亲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还没走进金马村,就听见喇叭里传来悦耳的女声。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进村,只见核桃林掩映下的村庄,一幢幢小洋楼时隐时现,村委会门口保存着一段约三百米的石板路,石板上马蹄印深深浅浅,清晰可辨,路的两旁,房屋同样保持了原貌——石头墙石头瓦石头门槛石头凳。
石头墙脚,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或坐或蹲或靠,红艳的辣椒有节奏地在他们手上欢快地起舞,金黄的玉米从他们手里哗哗流进筐,饱满的核桃仁在他们掌心愉悦地离开了壳……老人们时而专注于手上的活计,时而静静地聆听。
在村委会二楼乡村党音广播站,我们见到了此行的采访对象,“小喇叭”创建人兼播音员、云南大学下派驻金马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长胡金连。正在播音的她,轻轻向我们颔首致意,继续着自己的工作,直至播完方才起身热情地招呼我们。
“原来一直在大学教书,与农村生活相隔了十万八千里,刚来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跟乡亲们无法舒畅地沟通。”胡金连款款大方地跟我们交流。如何跟老百姓心灵沟通,乃至心心相印相互信任,她睿智地捕捉到关键点——从群众最需要的小事入手,用细节温暖民心赢得信任。
到金马村上任仅半个多月,一车雨衣来到村里,胡金连用自己的工资给村里每户人家购买了三件雨衣。雨衣虽小,却遮住山风,挡住雨水,方便村民劳作。山间小道上,花花绿绿的雨衣架起一座彩虹桥,联通了胡金连和群众的心。
心灵相交,沟通得多了,掌握的信息量大了,工作入手也快了。之后,细心的胡金连又敏锐地发现新的难题,金马村村子虽小,但辖区内15个村民小组549户农户却分散在澜沧江沿线,小组与小组之间山洼相隔,户与户之间陡坡相望,信息传播受阻,交流沟通有碍。
带着问题,胡金连坐上了回昆明的车。不几日,一辆装满各种播音器材的卡车沿着崎岖山道驶进金马村。
“全村共安装了83只喇叭,覆盖了全村各个角落,还改建了这个简易的播音室。十多万元钱,全部都是胡老师自己掏的腰包。”村支书李兴义告诉我们。对此,胡金连只用一句“能为村里做点实事,应该的,就当不领一年工资而已”,一带而过。
金马村,马帮铃声远去,“乡村党音户户通”小喇叭响起。党的声音通过“小喇叭”第一时间传送到每个村民的耳中,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时播撒到村民的心田,村“两委”的关怀流入村民的心坎,一首首或激昂或舒缓的歌曲疏解村民劳作的辛苦……从开始的被迫听,到习惯听,再到依赖听,胡金连的声音已成为村民无法舍去的生活伴侣。
“胡老师,你是老少通吃啊!小孩子追着要跟胡老师走,老年人拉着胡老师手,青年小伙赖着跟胡老师谈。”一圈下来,我们感受极深。胡金连略带调侃地说:“这算不算真正打通了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啊,“小喇叭”不仅传递信息,更缓解了干群关系,消除了村干部与群众的隔阂。
我们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金马村从一天的喧闹中安静了下来,只有山脚澜沧江水还在轻轻地拍打着岸。美丽乡村,酣然沉浸在一个有诗有画有情有温度的中国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