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pc201912196d417f9584394aa0983018e2b82c9c68.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史玉根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如何破解产业扶贫中的难题,让扶贫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12/20/065901.html

等待处理…

决战贫困,路在脚下。如何破解产业扶贫中的难题,让扶贫产业取得更大成效?广西凌云县、河北易县、云南红河县都根据本地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其模式各有特点,值得正决战脱贫攻坚的地区借鉴。

产业扶贫的三地探索

2019/12/19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史玉根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如何破解产业扶贫中的难题,让扶贫产业取得更大成效,近年许多贫困地区都进行了多种探索。今年暑期,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组织多支调研团队,分别走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重点调研了当地产业扶贫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于近日举办暑期农村调研成果交流会。农研院派出的广西白色支队、河北易县调研小队、云南红河支队等调研团队,介绍了调研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其模式各有特点,值得正决战脱贫攻坚的地区借鉴。

广西凌云县:立足优势“换穷业”

广西凌云县是农研院广西白色支队调研的两个贫困县之一。

“凌云县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交通条件差,耕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发生率高。”调研人员介绍说,近年来,凌云县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举措,已累计实现3.82万贫困人口脱贫,38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降到了6.21%,“可以说,脱贫成效显著。”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凌云县实施产业扶贫的做法和经验。调研人员介绍,凌云县山地资源丰富,拥有不少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一直很低。近年来,凌云县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将茶叶、油茶、桑叶和乌鸡等传统种养业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和民众称之为“换穷业”。

调研人员展示了他们在凌云县调研时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显示,夏日的阳光下,油茶林漫山遍野,硕大的油茶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了解到,凌云县种植油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由于品种的原因,早年种植的油茶产量很低。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引进高产品种,油茶亩产量比以前大大提高。至2018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年创产值近4亿元,带动了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

茶叶也是凌云县的传统产业,但由于缺乏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一直上不来。近年,凌云县把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的第一大产业来抓,创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合力打造“凌云白毫”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县无公害和有机茶园面积已达8万余亩,产值4.9亿元,不仅增加了茶农的收益,还给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的增收机会。

“除了做大做强传统种养业,凌云县还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产品深加工,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随着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地贫困群众逐步摆脱了之前无产业可做的窘境,实现了增收脱贫。”调研人员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村干部都在思考如何在村庄发展产业,“不只一位村干部指出,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计,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并且生活得更好。”

河北易县:“巢状市场”保销路

“如何在商品化机制下保障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与尊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扶贫新思路。”农研院易县调研小队成员说。

“所谓‘巢状市场’,就是将一家一户比作一个蜂巢的窝,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与城市消费者直接对接,双方利用微信群等搭建一个沟通协调平台和一种实时的双向互动式反馈机制。”调研人员解释说。

今年夏天,易县调研小队对河北省易县坡仓乡桑岗村进行了调研。桑岗村曾是贫困山区村,也是‘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的发起地和实验地,调研主要围绕“巢状市场”小农扶贫的成效而展开。

在调查桑岗村之前,调研小队先对另一村的农产品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令人遗憾,“这个村的农户与市场之间,隔着村庄中间人和中间商,尽管有村庄中间人的协调,但与中间商相比,农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加上组织化程度低,农户没有议价权,当市场行情波动厉害时,农户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调研人员说,今年夏天,由于李子市场行情不理想,这个村的果农收益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以“巢状市场”为依托的小农扶贫模式,给桑岗村的农户带来了更多更持续的收益。这一模式是从2012年开始在桑岗村推行的,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发起,并得到县、乡政府和村组织的支持。近年,易县有关部门利用相关资金为桑岗村建了一个冷库,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巢状市场”销售农副产品,给予奖励补贴,还邀请专家多次入村对农民培训,让诚信经营理念入心入脑。

经过七八年的磨合,桑岗村的小农户们与消费者建立了信任,当地优质农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销往城市,村里的农户因此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调研人员说,由于门槛低,许多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可以参与“巢状市场”,“有位大伯双目失明了,但他和妻子一年利用庭院养鸡、卖鸡和鸡蛋也能获得一笔稳定的收益。”

桑岗村在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7000多元。对此,调研人员认为,“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功不可没,“应该参考‘巢状市场’小农扶贫的这一成功案例,在更多的地方推广,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云南红河县:统筹资金搞开发

“在红河县调研时,主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副县长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件事,他在担任县交通局长期间主持修通了当地通往外界的第一条二级公路,现在他正在主持修建一条脱贫攻坚的致富路。”农研院云南红河支队调研人员说,这位副县长所说的致富路,就是红河谷热区综合农业开发项目。

红河谷热区综合农业开发项目计划新开发30万亩热区水果,建设6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预计年产值20亿元。“这个项目承载了红河县人民对未来的希望。”调研人员介绍,除了红河谷热区产业开发区,近年,红河县还先后启动了旅游环线产业开发区、本那河流域产业开发区、东部产业开发区、革命老区产业开发区、黑树林产业开发区等5个产业片区的建设。

产业发展与开发区建设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调研人员说:“红河县是云南省的深度贫困县,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县选择了财政支持与市场力量多措并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红河县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主要投入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其他脱贫攻坚项目。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4亿元,今年上半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达到了8.9亿元,为历年之最。

除了财政的支持,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也为红河县的扶贫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调研人员介绍说,近年来,红河县引入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这些多元主体结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壮大了扶贫产业。去年4月,红河县引入密姹红河谷公司,有效推动了当地电商产业的发展,在该公司的主导下,红河县众多农产品纷纷“触网”,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红河县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多元主体欣欣向荣,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调研人员说。

上篇:没有了
下篇:小板皮“搭”出致富路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