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苏建军 文/摄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郑州市管城区紫荆山南路街道西堡社区,看到这里的党史展览墙、党建标语、时代楷模展示栏等红色景观与各类中式设计形成了一道文明和谐的城市风景线。
作为商都历史文化的源头,郑州管城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丰厚的红色底蕴,这里是建党早期革命先辈主要活动的策源地。西堡社区是管城区紫荆山南路街道第一个落成的回迁安置型社区,有4006户,6500多人,党员127人。作为郑州管城区第一个红色街区试点,西堡社区顺利拆迁安置,整体推进,街坊美化亮化,推动了村庄治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红色方阵:推动村庄治理为社区治理
如何以党建带动社区治理? 西堡社区在回迁过程中,实现了“拆村不拆党组织”,推动了村庄治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关、农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在一定区域内共存、重叠、交错,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流入,社会流动性增强,都对基层社区治理提出新的挑战。为破解这些难题,管城区在西堡社区试行创建红色街区,逐步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党建新格局。
管城区投资60多万元提升西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一方面按照“阵地+”的模式,把辖区内的党组织统筹纳入社区大党委体系,构建基层党建的红色方。党组织按照就近原则组建红色街区,共建理事会,日常运行实行轮值主席制,选举常任理事;党建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常任理事会每月召开一次,围绕街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街区协调议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按照“服务+”的模式,购买岗位社工入驻,达到社区、群众、社会组织等和谐共建的模式,协助完善社会救助体制,建设社区治理新格局。
红色标识:创新社区“一三五”工作法
郑州管城区西堡社区创新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法,即:“一核带动,三社联动,五微驱动”:
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带动社区,建立“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楼院党小组、党员”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增强凝聚力;
“三社联动”:引领居民积极参与,实现有效居民自治;
“五微服务”:设立“微课堂”,探索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弘扬“微典型”,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认领“微心愿”,社区党支部牵头收集群众的“微心愿”,多措并举实施“圆梦计划”;开展“微公益”,对志愿者有一个相应的奖励监督和淘汰机制; 畅通“微循环”,上下联动 “一张网”,把党支部书记、楼栋长和在职党员组织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居民养老托幼等棘手问题,坚持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在每个楼院、楼栋单元设置“社情民意工作站”,聘请专职站长“坐班”服务; 建立服务回馈机制,促进党员服务社会正向良性循环,切实服务社区居民群众。
红色引领:让党员的形象亮起来
结合学习教育,管城区在街区显要位置设置宣传栏,开展“百场红色电影”展播,组建“红色文化讲师团”,“红色学堂”定期为社区党员群众授课,“红色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群众;社区还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街区红色文化艺术节,开展文艺汇演、工艺大赛、体育比赛、读书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开展“街区形象大使”“街区微笑之星”“街区十大先锋人物”评选,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了党员群众的看齐意识。
红色引领有响应:西堡社区发起红色服务倡议宣言,组建了由65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了爱心银行,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优惠券等,社区邻里互助,资源循环;群众参与热情高,从怀疑到信任,从观望到认可,完成了从旁观的“你”到参与的“我”的蜕变。社区刘氏姐妹花,是西堡的原住村民,她们发起成立戏曲社团,每月定期下社区文艺汇演,走进党员群众身边;贾香莲自发组织居民给儿童之家书籍进行编号并选举出图书管理员,激发了居民自治的热情。红色街区辖区老党员杨丽敏,经常组织居民从自己门口开始到整个小区,不定期开展清理小广告、宣传文明养犬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在服务的过程中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贴近群众、赢得群众。
红色街区通过打造流动人口“爱的港湾”、组建“向日葵爱心服务队”“同守同心义工队”等服务平台,建立“微循环”党员互动平台,设置服务菜单,实现了“群众点单、支部服务、群众受益”。在西堡社区,党员的形象亮了起来,党的声音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