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20191205fe483e9f20e640c6a16e107fe0ad8aac.jpg
“讲究”的栽种方法和制作工艺,用文化创意“重构”生姜产品,以互联网营销方式为产品造势,她们用近乎一致的初心,传承古法种姜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12/06/065495.html

等待处理…

两代女姜农守护铜陵白姜

2019/12/5

“讲究”的栽种方法和制作工艺,用文化创意“重构”生姜产品,以互联网营销方式为产品造势,她们用近乎一致的初心,传承古法种姜,将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种植、加工、销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让铜陵白姜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胡婷婷和姜农在一起。

佘丰收在姜田采收白姜。

胡婷婷在查看晾晒的白姜。

佘丰收在展示自己的白姜产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生长在长江岸边的安徽铜陵人,每天早饭时佐以糖醋白姜,是数百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

铜陵白姜有着“中华白姜”之美誉,自北宋年间,已是朝廷“贡姜”,2009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姜种植技艺也被列为“中国和世界农业种植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生土长的铜陵人都知道,当地最好的白姜产自“佘家大院”——铜陵市大通镇大院村。得益于那里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当地出产的白姜皮白肉嫩,加工后晶莹透明、芳香四溢、脆嫩可口。

然而,近年由于劳动力大量流失、产业规模化不足、销售缺少创新等,大院村坚持古法种姜的人越来越少,不少不法商人假借“铜陵白姜”品牌,以次充好,延续千年的白姜文化正渐渐被人遗忘。

这几年,曾立志要跳出农门的大院村人、“70后”女老板佘丰收和“90后”大学生胡婷婷,先后舍弃繁华都市的生活和日渐成功的事业,回到大院村,做回女姜农。

对于如何传承和守护家乡的千年白姜文化,她们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但初心却近乎一致——守护铜陵白姜原产地,传承古法种姜,以做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增加正宗铜陵白姜的附加值,吸引年轻人回乡种姜,让铜陵白姜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70后”佘丰收:

守住铜陵白姜的原味

耿直、豪爽,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半生的佘丰收丝毫不掩身上的真性情。

“吃着外面打着‘大院’牌子的生姜,口感差,心里就生气。”佘丰收说,佘家祖辈一直在大院村种姜,大院白姜的滋味早已融入她的骨血,“大院姜以原产地的好品质和脆嫩口感闻名,我绝不能容忍无良商家把咱们‘大院生姜’的品牌给毁了。”

2016年,44岁的佘丰收毅然放弃打拼半生的事业,辞职回乡种姜。

在儿时就帮着父母种姜,学了一手娴熟的古法种植白姜技艺的佘丰收眼里,“种姜不难,起陇、下种、搭棚、拔姜……”一道道工序,如何翻土、松土松到什么程度,怎样的姜种可以采用,下种时姜种和姜种间需要间隔多远……佘丰收全凭经验、手感和一双眼睛。

刚回大院村时,佘丰收只耕种了父亲家的几亩姜田。2017年,她又流转了村民抛荒的十亩姜田,严格按照古法种植,使用灰粪、鸡粪等有机肥,坚决不施化肥和农药。今年入夏之后,高温天气多,雨水少,严重影响生姜生长,为了保证生姜品质,即使姜地边上就是水塘,她也不用,因为不放心水源,宁愿减产。

到了腌制环节,同样的白姜、配料、配方、容器,佘丰收腌出来的生姜总比别人的口感好。“一切都是亲手制作。”佘丰收说,纯手工刮皮、纯太阳晾晒、用棒槌锤裂白姜,配料也是品质上乘的白糖白醋与自家晾晒的豆瓣酱,绝对不用糖精、防腐剂等来降低生产成本。

“讲究”的栽种方法和制作工艺,让佘丰收的醋酱白姜生产成本比别人高很多,一瓶3斤的腌制姜,售价180元,这让不少习惯了“低价姜”的铜陵人有些咂舌。佘丰收不怕,她认准了“好品质、好口感一定能吸引识货的人”。

去年,她升级了包装,把老房子改建成生姜加工厂,花几万块钱建了一座冻库,保证不添加防腐剂的生姜的好口感。如今,佘丰收的“一佘姜品”已成功“圈粉”数万,“仅线上就能销售一空”。

“90后”胡婷婷:

把白姜做成艺术品

时尚、青春、文艺范,1993年出生的胡婷婷习惯称自己是“从事农业的文创工作者”,如今兼任自家“山礼白姜”品牌的代言人,其倩影时常出现在她的微信公众号“山礼文化”上。

胡婷婷大学学的是艺术设计,毕业后在成都做了三年的展馆设计。一次家庭聚餐时,她听长辈们感叹,“古法种姜太苦太累又赚不到钱,很多人不愿意种姜,再过十年,可能就没人会种白姜了”。父母靠着种植白姜让她走出乡村,如今千年白姜文化面临失传的命运,胡婷婷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8年,胡婷婷和学新媒体的爱人程陵一起辞职回到大院村,在自家的4亩姜田里做起了新姜农,成立“山礼工作室”。他们认为,必须将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种植、加工、销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

连锄头都没拿过的夫妻俩从种姜学起,“做文化创意产品,首先就要把姜农们传了几千年的谚语与文献、历史,与农事活动具体对照。”胡婷婷认为,只有自己成了种姜“把式”,才能弄懂悟透姜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传播。

在从没干过农活的胡婷婷眼里,种生姜需要极大的耐心,不管晴天雨天、三伏三九,她每天都要去姜田观察生长状况,水分够不够,光照够不够,有没有病虫害。今年9月拔姜、腌姜,夫妻俩几乎不眠不休和工人干了一个月。“记录下种姜的完整过程,梳理出量化数据,基本掌握了古法种植技术”,胡婷婷回忆。

夫妻俩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重构”生姜产品,在坚持纯手工锤姜、撕姜、腌姜,不加添加剂的同时,把农产品做成艺术品。他们把目标消费人群定位在都市新中产阶级,细分白露前、后收获的白姜,开发小罐装却包装质朴文艺的露前姜、桂花姜,适合作为都市人的“伴手礼”和初次品尝者。她还精心制作了吃姜的钎子,定制了“姜山如画”“姜来更好”等祝福类的书签,作为“伴手礼”的随赠。

“一盒两罐160克的露前姜,价格卖到了100多元,目前铜陵最高。”胡婷婷笑着说,今年第一年试水,两万多斤的白姜已经供不应求。

迅速打开销售之门的秘诀是什么?胡婷婷认为,除了将农产品作为文创品二次开发,微信公号的网络营销也至关重要。

今年5月,她们发布首篇公号文章,配以精美的图片、短视频和优美的文字,介绍铜陵大院白姜,为8月底的预售提前造势。到10月腌制白姜正式上市时,她发布的文章一举收获5000多阅读量,第一个月就卖出了20万元的产品。

“一旦铜陵白姜能够走出寻常百姓家,登上大雅之堂,并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会有更多人愿意种白姜、传承姜文化的。”胡婷婷说。

将姜文化融入白姜的种植、加工、销售,提升白姜的附加值,让白姜迸发新活力,当初回乡时抱持的理念,胡婷婷都已一一实践于创业过程,收效令人振奋。

如今,胡婷婷的姜田和姜厂常态化用工十几人,带动周围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也让过去抛荒姜田的人看到希望,准备跟着胡婷婷一起种姜、做姜。

佘丰收也告诉记者,如果将来自己做不动了,也希望与胡婷婷的“山礼”合作,做好姜,守住古法白姜的滋味,传承铜陵的姜文化!

上篇:没有了
下篇:“花木之乡”占得美丽先机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