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1/pc20191112f68ec1345ad04d779e7dd2893336b2ec.jpg
■ 莫兰 科技在发展,文艺也在发展。为了增加故事性,吸引更多受众,各种文艺门类越来越喜欢寻求对接科学的“端口”,但往往因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11/12/064743.html

等待处理…

文艺作品应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2019/11/12

■ 莫兰

科技在发展,文艺也在发展。为了增加故事性,吸引更多受众,各种文艺门类越来越喜欢寻求对接科学的“端口”,但往往因为错误示范、不专业、误导观众而受到舆论批评。

在这方面,专业性极强的医学领域成了大面积踩雷的“重灾区”。在北京市科协前不久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上,“直系亲属间直接输血排异反应小”便赫然在列。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助输血,如此饱含“血浓于水”寓意的桥段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观众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然而,医学专家指出,没有经过处理的直系亲属间的血液是不能随意相互输血使用的。献血和用血的人之间血缘关系越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越高,严重时并发症可致命。

又如,戏剧冲突强烈的心跳骤停桥段中,电除颤仪往往“必不可少”,影视作品中通常两块电板都是左右对称放在前胸,这是错误的。事实上,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分别放在右锁骨下方和左下胸左侧。

最典型的案例,要数2014年热播剧《青年医生》出现多处医学硬伤事件。一则微博网友的吐槽流传甚广:“9%的生理盐水,你腌咸菜呢!40ml的甲强龙,你治霸王龙啊!速尿10g,你要制造木乃伊嘛!200cc的血送化验,你家机器口渴了吧!这是抢救吗,是助力升天啊!”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质疑,该剧导演当时的回应有些不以为意:“究竟是注重医患关系的思想性,还是医疗的专业性,我想表达前者。我的医疗知识是有限的,我只能做到相对的专业。”

——如此表态,或许代表了一部分文艺创作者的态度:职业剧不过是个“壳”罢了,对情感、社会、人性的观察与思考才是“瓤”,只要导向没问题,“瓤”足够精彩,又何必死死揪住“壳”的瑕疵不放呢?

一句“只能做到相对的专业”,是否能够成为错漏百出的“免罪符”?“隔行如隔山”,是否就可以轻描淡写地放过硬伤?

无论如何,无论何种借口,都不应该成为不负责任的“挡箭牌”。媒介的传播力是几何量级的,一个“小小的科学错误”,可能会送达成千上万乃至上亿的受众头脑中,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根深蒂固的,可能需要科学工作者花费数倍的工夫来科普纠偏,也未必能够抹去。尤其是医疗题材剧,很可能会被受众当成“医学教科书”,一旦照着错误的知识去学去做,不仅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比如在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中,女主角的一句“枇杷老叶没有毒,但是枇杷新叶有毒”让许多人信以为真,然而,医学专业人士表示这并不正确。但是,很显然,纠正的声音远不如剧中的台词影响力大,谬误仍在流延。难怪有人痛心地感慨,文艺作品中的科学硬伤太多,科学工作者都不够用了,常常是“辛苦科普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文艺作品作为面向大众的精神产品,既要有锤炼精品的艺术追求,还应当担负起传递正确三观、成风化人的社会责任。精品之所以“精”,除了体现在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之外,还应讲求严肃性,杜绝反逻辑、反智、反科学等硬伤和纰漏;“成风化人”之责,不只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符合主流社会的思想轨道,还应该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传递严谨的科学观,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

这样的精品,才是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例如近年来很火的两部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前者的导演聘请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完美再现黑洞、奇点、时空扭曲等天体知识;后者的导演郭帆专门邀请了四位中科院科学家把脉。正是这份严谨与专业,让它们赢得了口碑、票房双高,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激起了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探索广袤宇宙的空前热情。这些优秀的范例,值得创作者用心借鉴。

“再小的错误,也是错误。”创作者打磨作品须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误导观众的因素,哪怕是并不会影响剧情的“微不足道”的科学常识。即便“打着医疗的大旗,讲述成长的故事”,也不能是遍布槽点、千疮百孔的大旗,这是创作者应有的担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戏说,多一些严谨,多一些智识,少一些误导,共建和谐的科普环境,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上篇:没有了
下篇:进博会黑科技,勾勒未来生活新图景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